失去方知珍貴 任雪峰
過去在基層學校工作,每年有近3個月的假期,總感覺無所事事,因而不太珍惜。如今沒有了假期,倒懷念假期之美。真是失去方知珍貴。
長假屬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時間比較充裕,這對一個長期奮戰在一線的教育工作者來說彌足珍貴。于我而言,讀書、反思與寫作相結合是我工作的法寶。在難得的假期里,讀書讓我尋找那份遠離喧囂的靜謐,讓我靜下心來反思一些平日來不及梳理的想法。這不僅僅是一種難得的休息,更是一種心靈的休憩。
為精神充電,讓假期成為自己心靈的加油站,是我永遠不變的選擇。當我認真的為每一份工作劃上句號,并通過網絡在電腦屏幕上學習其他老師的優秀成果時,我享受到了收獲的暢快和成功的喜悅。記得第一次與名師零距離接觸,觀摩他們細致入微的課堂教學,聆聽他們曼妙豐盈的教學理念,感受他們舉手投足間流淌著的濃濃情韻,我深深地被吸引、被感染、被折服,不知不覺整個人就已經沉浸其中。這些優秀教師身上折射出來的,不僅是深厚的教學功底,更有“大愛無痕”的教育觀念。
讀書更是我假期生活的主題。書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我思想的河流。特級教師宋運來主編的《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是一部以研究教師習慣為主要內容的著作,從教師的教育習慣、教學習慣、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五個方面全方位、系統地研究教師習慣。讀后感受別樣,從教師的習慣入手分析優秀教師的成長確實有道理。習慣影響著教師的一生,好的習慣能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并成為優秀教師成功的基石。
課堂需要智慧,課堂充滿藝術,課堂張揚個性,課堂培養思維,課堂還見證教師的成長、成熟、成功。只要你用心、用情、用愛、用智慧經營,成功并不遙遠。細節決定成敗,關注教學細節可以提升教學機智,促進教學走向合理化、智慧化、精致化。比如表情,它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晴雨傘,是課堂中最直觀、最富有生機活力、最具魅力的教具。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在教學中,教師走下講臺,走近學生,敞開心扉與學生交流,聆聽他們的心聲,及時回應孩子們“心靈的呼喚”。
教師的寫作過程,是反思、審視、總結、提煉、升華自己的教育實踐的過程。寫作從思想開始,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有效途徑,是壯麗教師輝煌教育人生的搖籃。而這些都要求教師正確對待課堂、學生和教材,注意教育的每一個細節,注意自己思想的發揮與創造。
如果想給學生充滿智慧和藝術的成功課堂,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在工作之余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斷提升自己內在的人文素養,在這時,有著充裕時間的假期就顯得這樣地彌足珍貴。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renxuefeng)
上課 米子川
這個時代讓大學越變越大,讓學生越變越多,卻讓教員越變越小。
太原城的南邊兒,有一片教室林子,鋼筋林立,水泥叢生,巨大的樓群蹲在水泥地上,邊上有些許小草和樹木點綴,看著突兀而生猛。每天早晨,數不清的鳥兒從四面八方飛過來,衣裳斑斕,鶯歌燕舞,步履踢踏。這些80后的少男少女,很快飛進林子里,消失在每一間教室的縫隙里。
我其實不喜歡上大課,雖然座位上每次都落滿了黑壓壓的一片小鳥,但一個學期下來我也認識不了幾個學生,沒有交流的過程每次都是郁悶的。
但終究,上課是一件有意義的事,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我這學期在SD07上課。第一次課間的時候,我到教室外面換氣,欣喜地發現這座林子里的教室錯落有致,走廊曲折,心中陡然覺得趣意橫生。在這樣的小迷宮里,學生們想逃課都困難,一個人溜出來沒準會迷路的,只能等到大家都出來了,才能夠隨著大流走出亞馬遜。
而上課的真正趣味,在于老師或者學生。有人參與的過程每次都充滿樂趣。
有一回,一位數學老師正在上課,口袋里的電話響了,一看正好下課,趕緊跑到走廊上接電話。電話那頭是家里的太太,不由分說一頓訓斥。也不知道為什么,大學老師有很多都喜歡讓媳婦管著。數學老師忙不迭地為自己申辯,豈不知這邊教室里已經笑開了鍋,全體同學安安靜靜地聽著老師胸前的無線麥克風里傳來清晰的夫妻對話,最后忍俊不禁,笑聲喧嘩。過了一會兒,電話打完了,老師進教室繼續講課。“同學們,并不是所有的數列極限只要存在就可以求出來,數學上的反例很多。如果要肯定一件事情,我們采用枚舉法;如果要否定一件事情,我們采用反證法,只要一個例子就足夠了……”滑稽吧!
上星期上課的時候,我到教室后面轉了一圈,大致看了一下大家上課帶些什么東西,僅這一個動作就充滿樂趣。有的學生帶了書本,有的學生帶了吃喝的東西,有的學生帶了機器,有的學生甚至帶了家務活——一個女生正在將衣服上的扣子一個一個拆下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
我問一個學生,為什么上課帶著耳機。學生說沒什么,習慣了。說完把耳機給我聽,果然沒有聲音。我說沒聲音怎么一直帶著呢,他說沒有耳塞的日子太空虛。看著學生,每天生活在自己喜歡的聲音里,挑選自己愿意接受的聲音,這對一個老師是多大的挑戰啊!你想,我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聲音無論如何趕不上費玉清或者周杰倫吧,聽慣了千里之外還不把我上課的聲音排到千里之外?因此,如果你也是一位教師,教室上座率低,不要和大腕兒比,差不多不傷面子就行了。指望學生像對待明星演唱會一樣趨之若鶩,似乎永遠是一件難事兒。
盡管我覺得上課過程趣味不斷,但干久了,也覺得是一件苦差事,老干這事兒容易讓人變得神經質。所以干上幾年大學教員,不少人趁年輕趕緊想轍,或者往小教室混,或者另謀他途。你會覺得現在的學生越來越難以駕馭,越來越挑剔,越來越充滿個性,越來越有主見,老師的作為稍一不慎就有可能成為學生揚棄的目標。因此我越來越謹慎,越來越小心翼翼,生怕飯碗砸了無法向家中的老母交待。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你給學生上課,實際上也是在接受學生的再教育。幾年來,我在我的學生身上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這些80后的孩子們給了我很大啟發,他們的想法和沒來由的創舉正是我們渴望的寶貴東西,他們的揚棄能力和選擇眼光總是很獨到,所以我從不輕易批評他們,反而給他們以鼓勵。教學相長,或者就是這樣來的。
其實,每一個上課的日子總是從早晨開始,直到晚上。人生路上無時無刻不是課堂。
(博客地址:http://blog.zhyww.cn/u/116206/index.html)
研修班筆記4:關于“茶壺煮餃子” 道不遠人
開班儀式上,華南師大的劉副校長發言,他提及赴江蘇考察教育時說道:“我以為,廣東在名師培養上,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都遠比江蘇落后。讓人感觸尤深的是,江蘇的名師說起教學時,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我們廣東的不少名師,雖然做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工作,但在整理總結上比不上人家,在語言表達上也說不出所以然來,就像茶壺煮餃子——有貨道(倒)不出。”
相比江蘇名師的“滔滔不絕”,我們卻存在著“茶壺煮餃子”的現象,這或許就是兩省教師理論素養的差距所在吧。語言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是教師職業的重要技能。作為教師,即使多么滿腹經綸,如果無法用語言準確表達或不能進行系統梳理和總結,也還是無法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的。一名優秀的教師,除了授課水平高、教學設計精密、說話嚴密精練之外,還應該是一個文字功底深厚、善于梳理、不斷總結的人。
之所以出現“茶壺煮餃子”現象,我認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受本地方言影響,較少使用普通話,書面表達能力不強;教學過程中,輕梳理總結,輕理論提升,重日常實踐,重操作行為;不少老師忙于工作事務,疏于練筆,難以靜下心來思考、撰寫,能堅持寫教學后記或教育敘事的不多,甚至連語文教師也很少“下水”。
要消除“茶壺煮餃子”現象,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生活中,必須加強學習,多捕捉細節,多反思實踐,多寫教學后記(博客、教育敘事等),多梳理、總結教學經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提高自己的文筆水平,把“餃子”“倒”出來。
(廣東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省級培養對象高級研修班·筆記)
(博客地址:http://blog.cersp.com/index/1117411.jspx)
實習編輯周獲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