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小女孩一心貪玩,居然把她的小狗帶進了一家嚴禁攜帶動物入內的商場。當她突然看到墻上“嚴禁攜帶小狗入內”的警示牌時,小狗已沒地方藏身了。她看著迎面走來的商場的保安員,等待著想象中的“狂風暴雨”。不料保安員不僅沒有生氣,還笑瞇瞇地看著她,問: “啊,多么可愛的小狗,它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輕聲地回答:“它叫貝貝。”那位叔叔又笑著摸了摸小狗的頭,說:“親愛的貝貝,你怎么糊涂了?我們這兒是不準小狗帶小女孩進來的。既然來了,也就不處罰你了,只是離開時記住,請千萬別忘了帶走你身邊的這位小姑娘!”
保安叔叔的這段話,給小女孩留下了一個終身難忘的美好印象——原來,批評也可以是甜的。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剛結束的月考。在批改試卷時,我發現學生做題不動腦筋,不會靈活運用,講過的知識仍然錯得一塌糊涂。分析卷子時,我從各個方面找原因,如時間不太夠(部分同學沒答完卷)、復習不到位、聽講不認真,等等。于是我請學生思考三個問題:1、上課聽講是否認真,講過的內容是否都懂了?2、作業是否認真完成?3、早讀抽背時是否互相欺騙,應付了事?
我還說:“如果誰覺著自己考得不太理想,可以找老師解釋一下。”一下課,副班長王明增就跑到我面前,說:“老師,我只是沒做完題,如果做完了我就能及格。”聽了他的話我哭笑不得,大聲說:“你回去思考一下那三個問題,然后再找我。”
回到辦公室,我無可奈何地把這件事告訴了同事,請大家為我的學生“把脈”,共同“會診”,找出病因,對癥下藥……同事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為我出謀劃策。我還特意請教了能言善辯的谷老師:怎樣婉轉地引導學生正確評價自己、找出自身的不足?
晚上我苦思冥想,突然眼前一亮,想起了美國前總統威爾遜說的話: “如果你揮舞著拳頭來找我,我會告訴你,我的拳頭比你的有力。但是如果你說:讓我們坐下來討論討論,看我們的觀點為何不同,那么你會發現,我們之間的距離并不遙遠。”這不正和《新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對待學生要盡量地用‘鼓勵性的語言’及‘暗示性的批評’”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第二天上課,為了使學生“甜美地”接受我的意見,我一改以往的“狂風暴雨”,平靜地對學生們說:“有的同學認為自己考得不理想只是因為時間不夠……參加中考時,你做不完卷子能要求監考老師延長10分鐘嗎?我希望同學們學會全面地分析問題,多從自身找原因,認真反思一下這次考試的過程,并將問題寫在卷子上;也希望大家每天晚上都思考一下那三個問題,老師期待著每個同學的進步。可不要讓老師失望呀!”
說完,我發現同學們不像以前那樣無動于衷,或是滿不在乎地笑一笑,而是有的低頭沉思,有的緊咬嘴唇,有的目光堅定……
在隨后收上來的卷子上,我發現學生們變了,大部分同學都能根據自己考試的情況,作出認真而客觀的分析。王明增是這樣寫的: “這次考得不好,主要是因為學習不夠認真,有時聽不懂也沒問,不會靈活運用老師講過的知識……今后上課我一定認真聽講,不懂的問題及時向老師、同學請教,要活學活用,舉一反三……”
一句不慎的話,足以讓十句光彩照人的話黯然失色,而且會給自己留下難以彌補的遺憾。同樣是批評人,為什么不可以換個方式,把話講得順耳一些,讓批評的聲音“溫柔”地進入學生的耳朵呢?一個微笑,一個眼神,足以傳遞出或善意或嚴肅的批評,但都可以是甜的。甜甜的批評是出于對對方的尊重,源自于高尚的修養,因而甜甜的批評往往比粗暴的批評更有效。相信甜甜的批評更能征服學生、深入學生的內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