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份,受汶川地震的影響,出于安全的考慮,全國不少中小學校都放了假。我一位同事的女兒上小學一年級,也因此有了半天的休息時間。于是,她和我的同事有了以下的對話:“爸爸,如果地震不是那么嚴重的話,天天地震該有多好啊!”“為什么呢?”“地震了,就不用上學了。”
小女孩的話透出濃濃的稚氣,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她的話語中所透出的對學校生活的厭倦,不能不引起我們思考。為什么本應是學生心向神往的學校,如今卻變得那么令人厭倦,以至于孩子為了不上學而希望天天發生地震呢?
如果僅僅是一個孩子出于某種特殊的原因,而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那么這個問題就沒有提及的必要。但問題是在如今的中小學生中,對學校生活厭倦、反感者不乏其人。
以下的案例可以佐證。
某校組織學生外出旅游,汽車在返校的途中,不少學生希望司機師傅把車開得慢些、再慢些。問其原因,答曰:“不希望回到學校。”
某中學以“我的理想”為題組織學生進行作文競賽,其中的一篇作文讓評卷教師目瞪口呆:該生的理想竟然是“想炸掉學校”。
假冒政教處主任的批條以試圖出校,或者偷偷地冒險翻墻出校的現象,在不少的學校里司空見慣,已成為不少學校大傷腦筋的問題。
……
到底學校什么地方出了問題,才造成如此尷尬的局面呢?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了解一下,學校本應該是個什么地方。
印度著名的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著作《一生的學習》中,用了一章的內容來談“我們需要怎樣的學校”。其基本觀點是希望建立“小型學校”。因為克里希那穆提認為:“一所在名利上成功的學校,通常不是一所教育中心。一所廣大、興盛的學府,將千百個兒童聚集在一起受教育,憑它的壯觀和成績可以制造出銀行職員、超級銷售員、企業家、各種委員,或是一些在技術上勝任的膚淺人群;然而,有希望的只是‘完整的個人’——而惟有小學校才有助于造就這種完整的個人。”“在一間教室里,學生的數目要有限度,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只有如此,教育者才能充分注意到每一個學生。”(見《一生的學習》)
學者肖川對學校也曾提出過如下的觀點:“‘學校’,一個可能的定義就是學生可以犯錯誤的地方,在孩子離開了父母之后仍舊可以淘氣、頑皮、打鬧、追逐和嬉戲的地方;是與同伴產生沖突,并可以學習解決沖突的地方;使孩子可以每天都能見到自己喜歡的同伴的地方。”“學校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互相關心的場所,不僅是一個學習的共同體,也是一個生活的共同體。它有著共同追求的目標、良好的人際交流,有正義感,有大家認同并樂于自覺遵守的紀律,又充滿愛心、歡慶聚會的時刻。”(見《教育的理想與信念》)
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素質教育觀念學習提要》一書中,關于學校也有如下的論述:“學校的魅力在于它有豐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圍,就是一種吸引人、教育人的力量。”
對于學校要義的闡釋,還有很多絕妙的論述。限于篇幅,不可能在這里一一提及。但是,僅從所摘錄的有限的內容中,我們就可以發現當下的學校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首先,超級大校、巨型學校的競相出現,超級大班、巨型班級的紛紛亮相,使得不少的學校動輒幾千甚至近萬人,不少的班級動輒大幾十甚至上百人。這就根本不可能使每個學生都受到應有的關注。克里希那穆提指出:“如果教師因學生數目眾多而難以應付,則教師和學生之間便不可能有直接而深入的關系。”沒有了這種關系,學生在心靈上便失去了某種依靠,特別是對于剛剛離開父母來到學校的小學生來說,失去了心靈的依靠,更會感覺到心靈無所依附、精神無所寄托。巨型學校、巨型班級的存在使得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缺少真誠而深刻的交流和溝通,特別是老師不能夠給學生以細膩的關注和呵護,使得學生對學校缺少情感的寄托。
其次,依據成人觀念制定出的諸如“禁止追逐打鬧”等種種條條框框的限定,使得學生在學校里動輒得咎,加上一些教師對于學生身上所出現的種種問題,缺少科學地認識問題和冷靜處理問題的水平和能力,缺少將錯誤作為教育資源來利用的有效平臺,缺少寬容學生所犯錯誤的胸襟和度量,使得不少學生在觸犯了學校名目繁多的“規矩”之后,不得不承受種種處罰,這既使學生的心靈蒙上陰影,又使得學生在精神上產生失落感,甚至產生抵觸感。如此,學校也就自然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在我們的中小學校里,因受應試教育的嚴重影響,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完全異化成為為考試而進行機械操作的過程。學習對于他們來說,僅僅只是一種技術性的操作,是完全外在于自我之外的沉重任務。學習的過程缺少學生心靈的參與,即“心靈不在場”。這樣,即使負擔不重,學生也不會從中體驗到美好和愉悅。偏難的學習內容、僵化的學習方式,簡單重復的作業任務,永無休止的考試測驗,使得學習的過程完全失去了“豐富的智力背景”因素,而變得枯燥乏味、單調呆板,變得面目可憎、過程可怕。或許有人會說,不是已經實施新課程了嗎?對此,并沒有人會提出異議,因為確實在新課程實施之后,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變化,但是,只要不是閉目塞聽,只要不是對中小學教育教學的現狀一無所知,或者只要不是有意地粉飾太平、高唱贊歌,就都會知道,實施新課程的轟轟烈烈絲毫未能掩飾應試教育的扎扎實實,甚至因實施新課程而影響到教學效果——考試成績,進而不得不在學生的休息日或節假日里變本加厲地進行補課和訓練。于是,學生的休息時間嚴重不足,學生的身體素質每況愈下,學生的學習興趣日漸衰竭。學習,不再成為學生情感的需要和求知的需要,而變成了不得不完成的苦差事,變成了不得不應付的心煩事,變成了不得不逃避的苦惱事。這樣,作為學習場所的學校,自然就對學生沒有了任何魅力和興趣。
此外,學校教育生活中真摯情感的缺失、感人細節的缺失、心靈對話的缺失等,也使得學校在學生眼中失去了魅力。學校教育特別是德育工作的假大虛空,包括忽視對學生自身生活細節的關注和導引,忽視對學生成長過程的關注和導引,以響亮的口號代替真誠的言說,以虛空的誓言代替心靈的對話,以毫無內涵的活動代替對生命拔節過程的注視……更有為數不少的教師言行不一的舉止表現、心口不一的言說話語,等等,都在加劇破壞著學生對學校的美好印象。
張文質先生在《唇舌的授權》中說:“遠遠的,學校是一個美麗的風景,遠遠的,學校是一個希望。”
如何真正讓學校成為人們心中一道美麗的風景,如何真正讓學校成為學生心中永不幻滅的希望,這,應該是所有教育工作者要認真思索的一個問題。
而就當下的情況來看,我們所面臨的現狀一點也不容樂觀,因為我們正在不遺余力地破壞著這道美麗的風景,正在不遺余力地一點一點地摧毀著學生心中的希望。我們所需要做的工作任重道遠。但只要我們有這樣的追求,并為之努力,就有實現目標的希望。盡管這希望是那樣的渺茫、那樣的撲朔迷離。
(作者單位:河南南陽市興宛學校)
圖/俞航芳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