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說《二狗的故事》中,寫過鄉村獨特而殘酷的“死亡教育”。針對調皮搗蛋、四處闖禍、屢教不改的孩子,父母使出“狠招”,假裝要將孩子淹死。孩子被強行按到了水里,痛苦地掙扎。在這危急時刻,另外一個大人“碰巧”趕至,“救下”垂死掙扎的孩子,并且替孩子保證:他今后會學好的,不再惹父母生氣。有了保人的擔保,父母親也就順勢下了臺。
這個“救”孩子的人是父母事先約請的“保人”。他趕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遲。如果來得太早,恐嚇孩子的目的就達不到;來得太遲了,孩子恐怕真的成了“水下鬼”了。
接下來,父母需要觀察的是,“死亡教育”對孩子的“療效”如何,他有沒有向“好”的方向轉變。
對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無法無天,教不聽、打不改的孩子,父母便以這樣一種“絕情”的方式,用死亡作威脅,想給他們以“致命”的刺激,逼他們“悔改”,使他們“聽話”。這不愧為家庭教育史上的“絕招”。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有兩個“調皮大王”。他們生性自由,無拘無束,無所畏懼,到處闖禍,無心向學,給父母徒增煩惱。父母和風細雨地進行規勸,講得唇干舌燥,可是沒有任何效果;改用暴風驟雨式的懲罰,將他們打得皮開肉綻,同樣毫無效果。各種教育手段都用過了,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做父母的覺得很失敗,感到非常沮喪,不知如何是好,有的甚至產生了不管孩子、聽之任之的消極念頭。在無計可施、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他們采用了殘忍的“死亡教育”。
施行“死亡教育”的場景,慘不忍睹。無論孩子怎樣殺豬般地嚎叫,做父母的似乎是鐵石心腸,絲毫不為所動。盡管孩子奮力反抗,可是無濟于事,他還是被強行按到了水里。這時,父母親就心急如焚地尋找約好的保人,希望他能及時趕來施救,生怕他來遲了,孩子真的有什么意外。
“死亡教育”在其中一個“調皮大王”身上產生了奇效,他自此之后變乖了,規規矩矩,老老實實,不再惹是生非,令父母省心不少。可是,負面效果也產生了,他好像變得笨拙了,變得癡呆了。此教育方式在另一個孩子身上卻完全失效。他被“救”下來后,依然如故。保人每次見到他都會說:“你還記不記得我替你擔保的話?”不過,倒是有一個意外的收獲,使他練就了非凡的潛水本領。在后來的校際游泳比賽中,他穩拿第一名。
據說,那個“死不悔改”的“調皮大王”,到了初中一年級的下學期,忽然變得懂事了,也不要什么人對他進行教育,跟以前相比簡直判若兩人,有天壤之別,令家長和老師莫名驚詫。
你如果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在一群孩子當中,總有一兩個特別不聽話的“調皮精”。他們把惹事當好玩,以搗亂為樂事。并且,作為“孩子王”,他們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凝聚力,總能“統率”一群小孩子。也許,在他們的天性中,保留了更多的野性。對其他孩子來說,這種野性具有天然的親和力。這類孩子,往往令家長與老師傷透腦筋。對他們來說,一般的教育方法根本不起作用。如何對他們進行教育,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在當今這個將孩子奉為掌上明珠的年代,我想,再沒有哪個家長會狠心施行“死亡教育”了。在“死亡教育”中,將孩子視作自己的私人產品,任意處置的行為,是對生命的粗暴踐踏。再說,這種教育方式,并不是一種科學和人道的教育方式。對那些特別調皮的孩子,我的態度是,能不能對他們仁慈一點,寬容一點,就讓他們保留那種不受拘束的野性,又有何妨呢?何苦要煞費苦心地將他們早早“馴化”。畢竟,這種自由的野性狀態不會維持太久。等他們心智成熟了,生命中這種野性自然而然就會褪去。
責任編輯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