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已經實施了多年,對新課程改革的探索和研究,是個熱門課題。筆者通過對新課程的課堂改革的探索,以及對其他學科教師對新課程的認識和實施的困惑進行了分析,覺得新課程至少存在著以下三方面的軟肋:充分實施新課程的教學設施不被利用和太少;有效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沒有形成;學生手邊的有效資源收集條件有限。
充分實施新課程的教學設施不被利用和太少
一些學校,擁有多個現代化教育的專用教室,但是,這些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卻不高,如語音室在建成后一直閑置,只是上級部門來檢查時的一個道具,是展示辦學條件的一張圖片。圖書館的開放、圖書的借用率也不高;一些配套的電教資料借用率更低。再說多媒體教室,雖有利用,也多是公開課、評優課的合作伙伴,其他時間利用率也太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許多教師習慣了“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兩只手站講臺”的教學模式;二是利用多媒體教室上課,太費精力,需要花費許多時間來設計課件;三是專用教室的負責老師也煩老師來專用教室上課,每次上課之后,設備的檢查、課桌上是否留有學生的“杰作”等問題,都讓教師傾向于拒絕學生的光臨。
有效實施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沒有形成
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多數老師沒有轉變自己的角色,沒有探索出屬于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出現了開始階段是照搬現成的教案來上課,結果是東施效顰的尷尬;或是沒有切準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的還出現邯鄲學步的無奈,感覺到自己教了十幾年的書,現在都不會教書了。怎么辦?還是回到自己從前的教學模式。于是,出現多數教師實施新課程時,穿新鞋走老路,依然以傳統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課堂上,依然是以“教師講學生記”為主,教材中的探究、活動、調查、學生實驗等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內容,并沒有真正去落實和實施。老師習慣于“紙上談兵”,覺得自己講比學生獨立摸索來得快,再退一步說,考試總不會考學生的實驗操作吧。
對于新課程的教學模式,編寫教材的專家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課堂模式,所謂的配套的教案也只是把個別優秀的教案進行匯編,以特殊代替一般,專家走了“以片代全”的彎路,這樣的引導,怎么能夠使新課程下的教學質量上升,使教學效果高效,使學生和教師的能力提升?
在實施初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人教版)的過程中,我也出現以上的不適應,但是,通過近三年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試驗,我漸漸形成了“我當老師來上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學生手邊的有效資源收集條件有限
通觀初中各學科的新教材,覺得新課程更適應一些大城市的學生,屬于“富人教育”的范疇,幾乎每一節教學內容都要求學生上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或者是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調查實驗的內容,而這些任務要能夠完成,必須是每個學生家里有電腦、打印機,有的還要求有攝像機等高科技產品。而這些條件在小城市、農村學校的學生家庭是不具備的,于是,一些教學任務就成了走過場的擺設,沒有發揮出編寫教材者的最初意圖。
總之,新課程改革主觀上是先進的,但是客觀上卻是可行性較低的。教材上的許多實驗、探究、小制作、調查等活動,只是紙上談兵。一是學校的教學資源跟不上,一些實驗在許多學校是難以進行的,許多好的教學設計、教學理念無法落實、有效實施,教師的上課也沒有使用舊教材時那么從容、流暢。二是一些需要學生自己動手的內容,如查閱、收集資料、制作專題活動等,并不是每個學生家里都有電腦,并非每個學生都能夠辦到的。這樣造成課堂必須還原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以老師的講為主,以應試教學、傳統教學為最佳選擇。
以上的原因,導致新課程實施過程的低效。那么,如何改變這種狀況?
新課程要真正能夠推廣和實施,能夠取得預設的效果,首先,必須制定出多個版本的教材,同時,有些教材還必須由教學一線的教師(包括農村的一線教師)參與編寫,而不是一些名校的名師來以點代面,以偏概全。這樣,就能夠更接近教學實踐和學生的實際。
其次,是開放一些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多媒體教室、語音室、電腦室、圖書館、電教資料庫等),讓現代化的教學資源發揮其積極的功效;并積極營造好現代化教學資源應用的激勵機制,讓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成為新課程的“催化劑”。
再次,進行有效的管理,也就是學校的教科研部門必須扎實抓好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的管理和收藏,建立學校老師的電子備課檔案和試題庫等,使教師跟上現代化的教學步伐。
最后,教師自身要有積極投入新課程改革的欲望和激情,自覺去探索新的教學模式,要多些花樣組織教學,而不是每節課均是一成不變的模式,要有積極探索和創新的意識,要敢于去試一試,在創新和課堂改革的嘗試中尋找新的教學模式,以期提高教學效率和課堂的教學質量。學校管理者應該成為教師主動發展和積極投入新課程改革的吶喊者。
(博客地址:http://blog.eduol.cn/user1/jtjszhz/ 垂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