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樓市拐點
城市化、人口紅利、剛性需求……地產商論證房價上漲的理由總是言之鑿鑿、論據多多。然而,任何商品都不可能只漲不跌,這么個簡單的道理,但囿于屁股決定腦袋的思維定律,地產商們就是不愿意承認。終于,地產大亨王石第一個站出來說,樓市出現了“拐點”,并率先垂范,謀劃了一個從南到北降價的路線圖。行動者,有未來,萬科此舉,外得人心,內得實惠,王石這個“帶頭大哥”做得好。“讓靈魂跟上腳步”,這話說得好。因為,縱觀天下,房價暴漲而不及時剎車,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暴跌。
樓市拐點引發次債危機
最近,給全球經濟和金融帶來巨大陰影的美國次級債風波,實際上卻緣起于美國自2006年出現的樓市拐點。
從2001年,在9#8226;11恐怖事件及科技股泡沫破滅的雙重打擊下,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增長,連續13次降低利率,房地產市場受到激勵開始迅速膨脹,炒房投資盛極一時。美國平均房價03年-06年,漲幅超過50%,房價10年翻了一倍多。受利益驅動,一些收入不高、有不良信用記錄的人也申請貸款買房。銀行為了獲取較高貸款利率,降低了住房貸款門檻。由于房價迅速上漲,炒房者和銀行依然有利可圖。就這樣,次級貸款和次級債規模像滾雪球一樣迅速膨脹。
2004年開始美國連續17次加息,貸款利率提高,使得炒房者成本一路抬高。經濟增長放緩也影響了房地產市場。從06年三季度至07年8月房價下跌就超過10%。房價下跌,炒房者利益鏈條斷裂,貸款還不上,變賣房產又面臨損失,次級貸款風險開始暴露。美國次級房貸危機產生了220萬的“房奴”——房地產商吹出的泡泡破了。
20年 樓市遭遇兩次重大拐點
回溯近20年,英國房市遭遇到了兩次重大“拐點”。
第一次震蕩發生在1992年,當時保守黨政府堅持央行基本利率維持在10%的高位不變,這不僅讓更多的房屋按揭者無力承擔每月的房屋還款,也讓按揭機構無法向新的購房者推銷房產,越來越多的房屋空置無法售出,這樣的僵局到了1992年末終于造成全國性房價大跌。英國的平均房價在1992年末已經縮水超過1/3。
第二次拐點則是由于美國次級債危機引起。從1997-2005年的8年間,英國房價大漲125%。房價在2007年7月前一直保持強勁增長,直到美國出現次貸危機,參與資本運作頻繁的英國投資機構受牽連出現嚴重虧空,英國房市危機才終于爆發。英國去年12月份房價下降指數為49.1,而11月份,英國房價下降指數為46.1。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專家稱,英國消費者對于房市的信心跌至16年來最低點。
樓市拐點造成七年之痛
加拿大房地產市場1980年駛入快車道,1980-1989年,在多倫多等大城市,標準房(33×122英尺獨立屋)價格平均上漲300%,人們爭先恐后地投身房地產和房地產經濟行業。但好景不長,隨著加拿大制造業的萎縮和經濟不景氣,加拿大樓市步入所謂“悲慘七年”,全國平均價格縮水1/3。
樓市拐點“成就”十年衰退
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采取了非常寬松的金融政策,大量資金流入房地產以及股票市場,房地產市場隨之急劇升溫。隨后日元大幅升值,房地產投機盛行,地價、房價飆升。1985年-1988年,東京地價漲2倍,中心區漲3倍以上,到1989年,日本地價市值總額相當于全美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圈內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土地價格。
1991年,隨著國際資本獲利后的撤離,日本房地產泡沫迅速破滅,銀行壞賬高達6000億美元。此后10年,日本迎來了歷史上最為漫長的經濟衰退,被經濟學界稱為“失去的10年”。
地產泡沫破滅導致嚴重經濟衰退
1984年以后,泰國政府為了促進當時的經濟發展,把房地產作為優先投資的領域,同時,為了發展外向型經濟,實行了金融市場開放,海外資金大量進入其房地產市場。從1990年開始,泰國的房地產開發貸款和住房貸款以20%-30%的速度高速增長。
1997年金融危機發生之前,東南亞經濟繁榮景氣、樂觀情緒彌漫,但飛速上漲的房價種下了泡沫的危機,1992年到1996年,泰國曼谷建成了76萬套新住宅,其中15萬套空置無用,而到1997年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泰國閑置的住宅高達85萬套,位于曼谷中心商業區的房屋價格也竟下跌了22%。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的房地產泡沫徹底破滅,并直接導致各國經濟嚴重衰退。
房地產從“龍頭”變“龍尾”
臺灣房價在1973年、1980年、1987年有3次大漲,房地產市場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市場”。但是經歷1987-1989年的泡沫后,從1990年到2005年,臺灣房地產市場一直停滯,反而被戲稱為“火車尾市場”。
1988年,新臺幣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升值,這引發了國際熱錢大舉進入臺灣,先炒作股市,后轉入樓市。在1987-1989年,房價分別上漲35.87%、94.51%、41.81%,短時間內房價瘋狂上漲了4倍之多。1990年后,國際熱錢撤退,臺灣房價頓失縮水一半以上,投資者血本無歸,不少人因而自殺,臺灣房地產陷入“黑暗期”。
十幾萬人成百萬“負翁”
1984年-1997年,香港房價年平均增長超過20%。中環、尖沙咀等中心區域房價高達10幾萬港元/平方米,一些黃金地段的豪宅甚至到了每平方米20萬港元。1996年,毫宅售價平均升幅30%-40%,1997年上半年樓價升幅達3-5成,同時炒風炙熱,一個輪購的籌碼往往賣到100多萬元。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香港股市大跌,地產泡沫隨即破滅。1998年,香港私人住宅售價平均下跌35%-40%,比1997年平均下跌5成。在這場“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業主損失267萬港元,有10多萬人由百萬富翁一夜變成了百萬“負翁”,炒樓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