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股市的缺陷和頑疾已經暴露無遺,刻意回避是不應該也是不明智的。面對無數弱小投資者在“盛世牛市”中所遭受的巨大損失,面對市場可能會進一步深跌的不確定性,管理層應該責無旁貸、刻不容緩。放任市場的進一步下跌,將可能產生嚴重后果。
市場自去年10月中旬調整以來,頻遭“內憂外困”的不利沖擊而一瀉千里,投資者,尤其是中小股民遭遇重創、損失慘重。
2008年年初開始,隨著上市公司業績增長得以持續,我國股市運行格局應該是相對樂觀的。但是,顯然全世界都低估了美國次貸危機的深度及其影響。國內證券經營機構也不例外——這使得投資者對于證券經營機構之對2008年證券市場的分析和預測極度不滿。中國股市過高的價值中樞開始下移已經在所難免。
不幸的是,中國平安(601318)的巨額再融資無情地打破了市場的平衡。中國平安經過將近20年的發展和積累,并且剛剛通過高價發行A股后,凈資產才達到區區千億規模,何以在上市不到一年就膽敢爆出現有凈資產1.6倍的驚人的巨額融資呢?根據以往的經驗,這樣的公司的這樣的融資方案拋出之前,應該是征求了監管當局基本意見的,有經驗的投資者不會相信中國平安的巨額融資是沒有經過充分溝通的唐突行為。這也典型地表明了大股東們對于其目前股價水平的態度。無論如何,如此赤裸裸的、不負責任的融資行為徹底暴露了我國股市的深層次矛盾——嚴重缺乏捍衛中小投資者利益的監管原則、嚴重缺乏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以限制大股東面臨市場誘惑的隨意性。
事實上,隨后接二連三出現的再融資預告,把市場帶入了新的恐慌。加之大小非解禁的壓力,市勢一發不可控制。感受到危機的正義學者和業界同仁不得不紛紛呼吁政府救市,其中就包括及時修正一致公認極其不合理的、“貼著打壓標簽”的過高的印花稅政策。其實,印花稅不僅僅是印花稅,高和低是一碼事,是否調整將顯示政府對民意的重視程度,還代表政府對股市的長遠定位。
股市是信用經濟、信心經濟。在中國股市,無論愿意承認與否,無數過往告訴我們的結論是:政府的市場信用和價值取向是天,大股東的市場信用和行為選擇是地,而普通投資者的地位是任人宰割的、是渺小的。當兩者都不能給予投資者信任和信賴的時候,就是市場“天塌地陷”的時候。
股市還應該是法制經濟、秩序經濟。然而,致命的是,中國股市的法制十分缺乏真正捍衛中小投資者這一弱勢群體的實質性系統安排和基礎設計,人為或主觀的偶發因素以及一些無視存量資產利益而武斷、盲目推行的所謂市場化改革舉措經常會危及到市場的穩定而出現有清晰政策干預痕跡的大起大落。在市場逐步進入全流通時代后,應有的市場秩序也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沖擊,缺乏制度性約束和原則性規范的大小非解禁股以及上市公司的狂熱再融資行為已經造成了市場的嚴重失衡并且隨時可能對市場造成致命的傷害。對于紅籌回歸以及有關方面熱議的境外公司國內上市問題,似乎也缺乏對市場穩定的系統考量,在引入時機、規模、進程安排方面,是否必須以股市穩定為基礎,甚至是否會考慮現有投資者的死活,都是彌漫在市場和投資者心中的巨大懸疑。
作為成長較快的新興市場,中國股市一直以來都難以擺脫在不穩定的政策風險中大起大落的局面,這背后不僅僅是信用與法制的缺失,還嚴重缺失某種可以主導投資者信仰的精神或者靈魂,長時間以來,多數股市投資者的命運就如風中的落葉,股市應有的地位也很不穩定——至少以往很多事情(國有股減持、大股東侵占資金資產、發行政策的頻繁變更、部分國有企業的特殊通道、違法違規事件的滯后性等等)很難以三公原則的嚴謹測度,相反,局部利益、本位主義經常對市場整體運行造成嚴重干擾。這些問題不解決,長期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我國的股市還很年輕、也很脆弱,所以以往屢屢出現令人驚詫的“晴雨表”失靈或背離現象。當前,股市的缺陷和頑疾已經暴露無遺,刻意回避是不應該也是不明智的。面對已然如此龐大的市場所遭遇的已經十分顯性的深度問題,面對無數做出巨大貢獻的弱小投資者在“盛世牛市”中所遭受的巨大損失,面對市場可能會進一步深跌的不確定性,管理層的及時作為是責無旁貸、刻不容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