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流通時代,產業資本的加入將對傳統投資理念產生深刻影響,對價值的詮釋將加入產業資本的新視角,例如市值估值和資源估值等。而新的估值標準勢必催生類似農業板塊這類“新藍籌”品種。
隨著大小非解禁進程的推進,A股逐漸進入全流通時代。產業資本的加入將對傳統投資理念產生深刻影響,對價值的詮釋將加入產業資本的新視角,例如市值估值和資源估值等。而新的估值標準勢必催生類似農業板塊這類“新藍籌”品種。農產品長期牛市的大背景為具有資源的公司提供良好的產業背景,那些具有耕地和水面資源的公司,其內在價值的低估使這些公司具有成長為新藍籌公司的眾多條件。
首先,中國的農用耕地和農民工工資這兩大投入要素的價值被嚴重扭曲,目前已經到了回歸合理價值的臨界點。回顧改革開放的20年,經濟增長帶動所有投入要素價格的上漲,煤炭、石油、礦產資源、工業和商業用地等要素價格上升幅度很大,而農產品這一要素價格卻仍然處于歷史低價區。
農產品是農用耕地和農民工工資這兩大投入要素的價值體現,要素之間應該有合理的比價關系,在其他要素大漲情況下,農產品價格低迷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耕地被占有并建成開發區和房地產,大量土地撂荒導致農產品供應下降。因此,我們認為,自2007年開始的全球農產品價格上漲是要素價值被長期扭曲的反映,最簡單的理由就是農用耕地和農民工工資這兩大投入要素價值的合理回歸,這輪農產品牛市將具有很強的持續性,并不是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短期現象,而是長期牛市,人類將告別農產品低價時代。
其次,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已經步入工業反哺農業和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因此不用擔心政策會強烈壓制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政府希望農產品穩定上漲而非暴漲。從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看,單純依靠勞動力低成本和要素價格扭曲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盡頭,目前已經到必須進行產業結構升級的階段,改變要素價格扭曲是未來政策的方向;從政策趨向看,2004年來6個一號文件都是關于農業,可以看出目前政策導向已經步入工業反哺農業和城市支持農村的階段;從國家財政實力看,目前實力有條件解決擔心要素價格變化導致的通脹和社會動蕩等問題;目前基于CPI等考慮出臺的短期打壓政策只是希望漲速不要太快漲幅不要太大。
第三,從國內農產品供求的中觀和微觀形勢看,供求缺口的現狀導致壓制農產品價格上漲將導致更大的危機。目前我國有18.26億畝耕地,糧食產量2007年達到5億噸,消費5億噸左右,供求處于緊平衡,因此很多人認為國家有能力控制糧食價格;但一個被大多數人忽略的事實是,2007年我國進口大豆3160萬噸,各類食用油約1000萬噸,折合成土地約相當于進口4-5億畝土地,約相當于我國總耕地的1/4,顯然如果沒有大豆和食用油的進口,中國的糧食供求形勢有多緊張;進口大豆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榨油后的豆粕是主要的飼料原料,對我們的豬雞鴨的養殖業有重要影響;除非我們降低生活水平,少吃油少吃肉,只吃面條和米飯,否則我們的糧食供不應求。因此,這輪起于國際糧價的上漲必然會傳導到國內,而不是大多數人認為的中國可以獨善其身。
第四,靠國際貿易來抑制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歷史上看都是幼稚的想法。有人提出農產品全球供應應該有彈性,因為美國和巴西阿根廷有富余土地可以增加供應,因此農產品牛市是短期的,他們忽略的重要一點是如果農產品不持續上漲的話,他們有必要建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來增加供應,壓低他們的主要創匯品種農產品嗎。從陰謀論角度看,由于美國提供全球貿易量的50%的農產品,美國公司控制了80%的國際農產品貿易量,因此美國等國家沒有必要增加供應來壓低價格,就像石油輸出國組織沒有必要增資產來平抑油價一樣簡單,因為那樣做不符合他們的利益。
第五,從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微觀形勢看,有人認為只有大豆70%依賴進口價格受國際影響大,其他品種可以自給自足,因此價格不會漲。這種觀點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前提是,糧食就是土地,土地是有限的和稀缺的,不同品種都在爭地,一個品種價格漲次年就可以傳導到另一個品種。農業部種植意向調查顯示,2008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增加12%,前期我們在四川草根調研發現油菜種植面積大幅增加,理由很簡單,油菜籽價格已經從1。2元/斤上漲都3元/斤。因此,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將是全部上漲,唯一的區別只是上漲的次序不同和幅度不同而已。
第六,在農產品牛市的大背景下,相關子行業和公司必然受到影響,產業鏈上中下游都會產生好公司,因此戰略配置有資源屬性的農產品公司將類似于2003年配置煤炭和2005年配置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