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天,關于中國即將開始征收燃油稅的消息塞于視聽,各種猜測和分析也層出不窮。燃油稅這個延續了10年的話題,又一次牽動著人們的神經。與以前每到年底就“例行發作”和每逢油價下降就“間歇反應”不同,這一次的消息好像特別“確實”,引起的關注也顯得格外真切。歸根結底,燃油稅引起關注的原因,還是因為它身上承載的東西太多。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我國最早在現實層面提出燃油稅時,正是被稱為“費大于稅”的一段時間。燃油稅由于具有稅收的固有優點,公平、規范、透明,加之有國外現成的成功經驗,一直被寄予厚望。雖然時過境遷,現在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已達90%,亂收費的情況早已不似當年,但各種預算外收入仍然龐大,“費改稅”的進程也遠沒有終結。燃油稅作為具有標桿意義的稅種,承載了很多超出財政收入本身的內涵。
復雜的利益關系,一直是阻礙燃油稅出臺的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油是現代社會的血液和潤滑劑,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環節在“油”上都有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當這些需求各不相同甚至南轅北轍時,指望靠財稅部門一己之力加以解決,顯然是不現實的。此時,燃油稅能否出臺,以什么樣的形式出臺,已經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稅收問題。
促進節能環保,理順資源價格體系,也是人們寄予燃油稅的兩個希望。多燒油、多繳稅、多掏錢,無疑是對促進節能環保有利的,但這要求設置比較高的稅率。美國一直就有燃油稅,但其國民仍然習慣消費大排量汽車,燃油稅稅率不高是一個重要原因。而在我國采用較高的燃油稅稅率,還需要慎重考慮。至于理順價格,燃油稅雖然可以成為很好的配合措施,但其本身能起到的作用卻實在有限。也正是因為這兩個希望不易達成,它們也一直沒有成為決定推行燃油稅與否的主要砝碼。
2008年年底,燃油稅又一次走進人們視線。不同的是,現在有國際金融危機這個大背景。隨著國際油價從年中的每桶140美元跌落到現在的不到50美元,燃油稅的出臺好像具備了更加可靠的現實可能性??墒牵c推出燃油稅有利的一面相對,金融危機也有對燃油稅不利的另一面——我國應對世界金融危機、防止經濟增速下滑的一個主要措施是減稅,此時推出燃油稅,其中隱含的稅負增加的意味似乎與此大勢不甚契合。
可以說,燃油稅身上承載的東西太重了,要顧及的東西太多了,而且隨著新的情況發生,它還在增加新的內涵。燃油稅遲遲無法推出本身,也是其背負重擔的一部分。
當各種因素匯集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的判斷可能更應該簡明一些。就看它是否有利于公平社會?是否有適當的時機?推出過程中的矛盾能否化解?從現在的情況看,前兩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最后一個問題需要認真對待但絕不是無解的。通過稅率的設計、征收范圍和過渡措施的安排等等,它完全可能達成一個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
燃油稅,還是輕裝上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