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課改,不能因噎廢食,也不能一味“與國際接軌”。遠離中華文化傳統(tǒng)之根,輕棄幾千年積淀下來的教育習慣與優(yōu)勢,未必就是進步。任何一項教育探索、試驗,在搶眼之后,影響到的“產(chǎn)品”都是活生生的人,是一個民族的未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與發(fā)展,每一位教師的教育觀、教學觀、學生觀都在發(fā)生變化甚至重建。在這個發(fā)展的進程中,我們既要海納百川,學會創(chuàng)新與摒棄,有時候也需要學會拒絕,學會堅守。
一次,有教師到一所名校聽課,回來后說,現(xiàn)在外面上課時,課前都要出示一個“教學目標”。還有一個老師從外校老師那里學到一種“新的”課堂評價法。于是乎,有一段時間的大小公開課,教學目標在上課時始終出示在前面,課堂評價也變成了“棒棒棒,你真棒”之類的。關于教學目標出示與否這個問題,我雖然教齡不長,但是卻有自己的想法。我想,教學目標是教師備課時的綱,是教師心中的東西,沒有必要出示出來。所以,我講課從來沒有將教學目標出示出來。課堂中的時間是寶貴的,有效時間更是寶貴的,我們把這出示教學目標的一分鐘用到更有價值的地方豈不更好?再后來,這個出示教學目標的環(huán)節(jié)不知什么時候漸漸沒有了,有的說,外面的學校早已不出示了;有的說,專家說教學目標是教學者自己心中的想法,沒有必要出示。其實,不少老教師知道沒有必要,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偏偏趕這個潮流。繞了一個圈子又轉了回來,好在繞這個圈子沒有太大的損失。但是,有的操作和嘗試是我們輸不起的!
如果,教師盲目地追趕專家的方向,指哪打哪,或者斷章取義不加思考地理解和實踐專家的理論,而心中沒有自己的羅盤,這便是教師自己的悲哀,也是中國教育的悲哀。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有些地方需要我們一線教師堅守,因為畢竟,有些東西是不變的,要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思考用自己的經(jīng)歷去判斷選擇。因為我們畢竟不是用一張白紙來面對新課程的。為人師這么久,有如此多孩子生活成長的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既要海納百川,又要學會選擇,學會拒絕與堅守。
(作者單位: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