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來,我利用晚上睡覺前的一段時間,陸陸續續地讀了一些書。
《西游記》1—4回。想一想讀《西游記》文本時恐怕還是在小學時代,就完整地讀完《西游記》的年代似乎已經很難回憶起來了。只記得大約在上世紀80年代《西游記》電視劇出來時,狠狠地看過一遍,后來每到暑假都要陪兒子看至少一遍電視劇,而文本一直沒有細看過。幾十年過去了,當我再讀《西游記》文本時,我沒有了童年時的那種驚奇與想象,只是細細地沉醉于《西游記》文本的精致語言中。我看得很慢,就連里面的詩詞我也一個不放過。我想通過我自己的閱讀來重構某種閱讀經驗上的發見與洞悟。這就是我到底會從一個時隔幾十年的閱讀回味中發現《西游記》什么樣的感覺,這種感覺會對我的原有語言“情緒”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所以在閱讀的時候,我盡量放慢速度。我在尋找自己的感覺。我需要揣摩吳承恩密布在文字中的某種我需要的蛛絲馬跡。我對里面的故事已經不再感興趣,我只對語言本身“負責”。但四回的閱讀,我終發現自己的徒勞與無功。因為,《西游記》敘述壁壘根本就不容我進去,或者說,吳承恩的話語世界本能地拒絕我的進入,我沒有辦法恢復對他的語言的一點自信。讀過以后,我發現我的大腦還是白板一塊,沒有存留一點關于吳承恩的語言碎片。所以只看四回,就轉移了。
第二本書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中恩格斯的《反杜林論》的第283頁到第334頁。到第364頁就完了,所以還得下一次繼續看才能看完。恩格斯的文風犀利尖銳,充滿濃烈的批判意味。我喜歡他的修辭,那么刻薄地挖苦杜林,這實在讓我感到有點意外。他的文字里,沒有我想象的那種溫文爾雅的敦厚陳述與分析,每一個文字似乎都彌漫著火藥味。拿來作為文學讀本讀,倒不失為一件趣事。因為這與我讀的馬克思的《資本論》正好構成一種語言上的對立,我不太在意他們陳述的政治經濟學問,我只想接收一種語言感覺。這種感覺來自于翻譯的精到與老成。這是后來我讀到的其他翻譯文本所少有的。
第三本書是黑格爾的《美學》第二卷。說起這套書,我一直很遺憾。因為當年從書店買的時候,三卷四冊的《美學》,只有第二卷和第三卷兩冊,還有第一卷的兩冊不知弄到哪里去了。于是我就讓書店老板找,他說一定抽空來找,可是第二次去問時,他又說沒有了,找不到了。于是我就讓他去配,他說下次去合肥一定配。可是等我再去的時候,他又說配不到。所以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殘缺的《美學》站在書架上,最后不得已只好買下來了。以后又多次去書店,希望老板為我配齊,但是兩年時間過去了,一直沒有配齊。我一直希望什么時候配齊了,再從第一卷看起,所以2005年中就買過的《美學》一直到現在才看。這次我看了第1頁到第39頁。黑格爾的著作我一直心懷敬意,我在讀的還有他的《邏輯學》和《哲學史講演錄》。早先讀完的《精神現象學》兩本,我真是如讀天書,但是我仍然敬佩里面的思維跳躍與精密。也許是讀得多或者是這本《美學》本身就簡易的緣故,我讀得很通透。這倒使我有點適應。
剛剛放手的是《圣經》舊約第113頁到第152頁。我讀《圣經》很艱難,艱難于那種表達方式和語言上的重復。但是看著看著我知道了里面的虔誠,在字里行間的對耶和華的虔誠與服從,以及摩西出埃及的艱難歷程。我喜歡這種虔誠的文字。雖然沒有什么連貫的故事情節,但是當你讀著讀著的時候,你就自然有一種感覺。我買的這本《圣經》質量很好,薄薄的紙張,顯示了高貴的氣質。黑色的硬面封面和燙金的“圣經”二字,讓我這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帶著幾分崇敬的心情去讀。我知道一本有質量的好書,需要很大的耐心去讀。1200多頁的《圣經》,我才讀了十分之一。
下一本順手拿起的是安徽師范大學祖保泉先生的《文心雕龍解說》一書。已經看了兩章。內容是“宗經”、“正緯”和“辨騷”三節。祖保泉先生對劉勰的文字做了非常詳細的注釋,但是我一般沒有耐心去看他的注釋。我只想憑自己的感覺來讀劉勰的原文。劉勰的文字非常難懂,我讀過之后也只是一個囫圇吞棗。但是我十分驚詫劉勰的文句之美,其突出的特征是對句非常精妙,讓你不由得流連于他的文字整體之美。對祖先生的解說,我看得比較細,但是看過之后還是如過眼云煙,記住的也是不甚了了。由于我只是看,所以思的成分不是很多。這是我讀書的一個缺點。現在回頭想想祖先生對劉勰文意的解說,似乎只知道個大概。祖先生的解說屬于那種四平八穩的風格,這樣的文字不太容易催動我的閱讀興味。“宗經”是劉勰對文章“歸屬”問題的一個認識,他認為古今文章在立意的時候,最好取法于那些經典,只不過劉勰的經典范圍指稱是比較狹窄的,只在儒家經典之內。就我個人理解,孔子的思想基本上說“盡”了人類對待自然與社會的一些規律性認識,后人的文章大約都“應該”順著圣人的思想演繹。祖先生的解說基本上屬于一種“平面”的講解,所以你很難從祖文里讀出什么新穎別致的見解,也就是說祖文的解說還是停留在“原在”的觀點陳述之上,缺少自己獨立的創見。“正緯”在我看來是劉勰對那些讖緯迷信的“辯證”。祖的解說還是比較豐富的,但是對讖緯迷信的文章存在剖析得還不夠獨到。讖緯的存在實際上是一個時代文人骨氣的低迷與墮落的表現,是文學成為政治奴仆或附庸的產物。政治偽化的文學形態現在仍然存在,其留緒仍充斥著我們的視線。這是文人缺乏獨立精神氣質的自然反映。“辨騷”在我看來實際上是對屈原的褒揚和推崇,里面動蕩著劉勰對屈原的尊崇與心向。這本解說共1036頁。
《孤立無援的現代人——弗羅姆的人本精神分析》第23頁到76頁。郭永玉的述評讓我在兩天內看了53頁,看得很振奮,也比較刺激。我喜歡弗羅姆的學說與我們當下精神狀態的同質。他似乎處處都在描畫我們現實的人生處境。我驚詫于他的預見性,仿佛我們今天的精神狀態就是他曾經“經歷”過的。這種精神的共振很得我心。所以看弗羅姆的思想,你會產生一種錯覺,仿佛他不是上個世紀的人,而就是我們生活中的一員,他見證了我們現在的精神狀態。而郭文的分析也非常精到。我喜歡郭文的老到與嫻熟,那種對原文的駕御和表述的才情,讓人心向往之。
《第六屆全國新概念作文大賽獲獎作品選》(A卷)第221頁到236頁。一共四篇作品。分別是《一種浸染》《風撫菊花淡影影》《阿思麗的蛇》和《忽而天亮》。我喜歡這些文章所呈現的詭譎的文字之美,一種閃爍的妖冶的媚態,讓你覺得語言也可“性感”十足,就像一位打扮得很艷麗的女子,你忍不住要回頭看她的“漂亮”一樣。我喜歡“敗壞”常規的文字,讀這樣的文字,你須得用心去跟蹤作者飄忽而詭艷的語言切換。在我看來,敘述語言的非常規運用乃是一個人的天賦所得,不是后天所能學得的,但我仍然堅持認為閱讀這些作品能夠從中得到一種浸染。這也是我一直堅持閱讀新概念的原因。還是在早些年的時候,大約是在2002年前后,我讀過安徽太和縣一中學生劉衛東的《接近一種本質》一文,我驚訝他語言上深入而怪異的組合。我將此文打印出來,然后復印發給學生看,當時發給的學生多為高年級學生,但是沒想到他們幾乎都說看不懂,這讓我很失望,也使我早些年想組織學生參加新概念作文競賽的愿望泯滅了。一個連獲獎作文都看不懂的人,還想去參加競賽,勝算太渺茫了。我甚至感覺我們一些學生的作文語感還停留在他“爺爺”輩水平上,老化得非常厲害。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解讀》,鐘啟泉主編的。我一直在看,看了不下五六遍了。但是感覺還是比較恍惚。一共有三本,分為ABC本。兩本放在家里,一本放在辦公室里,三本交錯看。這是一本很有見地的書,里面的觀點新穎而獨到,許多觀點我要反復看才能使我原先的觀念得到一點矯正。
這期間還看了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和周國平的《守望的距離》,另還有兩本連環畫,一本是《楊家將演義》,一本是《東周列國志》。
(作者單位:安徽舒城師范學校)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