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律法規,蒼白無力的文本
提到與教育相關的各種法律法規,可能絕大多數老師會同我一樣漠不關心,不管是《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還是《學校體衛工作條例》《教師資格條例》《中小學職業道德規范》等法規,在我們老師的眼中似乎都僅僅是一種文本的形式。其實這種尷尬的產生并不是說這些法律法規不重要,而是在中國這個長期實行“人治”的國家,人們的法律法規意識普遍淡薄,尤其是手中握有權力之人,只要不造成重大的損失與惡果,不引起民眾的公憤,到處都可見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等現象。遠的不說,就拿去年暑假,筆者所在地區的一教委領導曾在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大會上發過這樣一通牢騷:由于去年國家為減輕農民的負擔在農村實行了稅改費的優農政策,為了不影響西部農村的基礎教育,國家向筆者所在地區撥款了一百多萬元教育專項基金。沒想到的是,這些專項教育基金分撥到各鎮鄉,那些公仆竟公然挪用沒有把一分錢用到教育上。為此,我們的這位教委領導義憤填膺。如此嚴重違法,誰去追究其法律責任?沒有,因為我們的某些公仆就是“法律”,而這樣的事情又比比皆是,一旦追究起來,可能我們的一些政府部門就要陷入癱瘓。再比如,本學期期末期間,筆者所在校一位學生家長打電話狀告某老師隨意把課挪做它用,為消除影響,學校就在這個年級展開調查,結果查出這個年級所有的老師都有過這樣的行為。于是,學校對這個年級的老師按照情節輕重作出了相應扣發獎金的處罰。對于這樣的處罰,該年級的老師表示強烈不滿,其理由有二:一是這種現象不是他們年級才有,為何只查他們年級?二是當全校普遍出現這樣的現象,難道領導不負有管理責任?老師們的質疑,校方并沒有采納,原因很簡單,其它年級沒有家長投訴,而對領導的失職校方沒有做解釋,因為誰都清楚,我們的領導不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正如現在不少學校流行的,倘若在領導授意下的造假作假老師們可以暢通無阻,若是老師個人造假作假就格殺勿論??梢哉f“人治”的泛濫,使我們的廣大老師對法律的神圣失去了起碼的信任。因為信任的失去,法律意識自然就淡薄,而將這種淡薄的意識帶到工作中去,自然就同樣以“人治”的威權教育管理學生。近幾年在老師中再三強調不準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屢禁不止就是最好的例證。當然,我們老師在工作中也少有人會拿起《教師法》等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的權益。
二、思想理念,外國“月光”普照大地
“中國教育為什么舉步維艱?最根本就是缺少我們的‘教育領袖’,因為只有領袖的聰慧與才智才能真正在累并快樂著承受著脆弱著抱怨著戴著鐐銬跳舞的教師們實現精神的突圍??梢赃@樣說,盡管這是一個崇尚多元的時代,但這個時代需要領袖。因為只有有了智者的開拓,我們才能早日走出沼澤,淌出泥潭……正如當年我們的紅軍能擺脫幾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能夠在荒無人煙環境惡劣的雪山草地絕處逢生,沒有領袖的大智大勇時實現不了這最苦難最偉大的超越。為此,我們的教育呼喚領袖!”這是我在教育論壇拋出的《教育呼喚精神領袖》的討論話題。此話題一出,立刻引來眾多網友的熱切關注,點擊率回帖數一路攀升。大家都有同感,當今的中國教育之所以病態百出,就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思想家。因為只要我們放眼四顧,會很尷尬地發現不管是“以人為本”“教育民主”“終身學習”“人文精神”等前衛的教育思想,還是“完美教學”“多元智能”“課程資源”“建構主義”“最優策略”“模式研究”“對話共享”等先進的教育理念都是舶來品,幾乎沒有一項是中國人原創的。
眾所周知,我們古老的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誕生了聞名世界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對中國傳統文化乃至世界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用精練的語言總結出來的諸如“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師”“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依舊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孔子似乎成了中華大地永遠定格的豐碑,兩千多年里竟沒有一人超過他的聲名。封建統治者用諸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糟粕思想壓抑愚弄著平民百姓,從而剝奪了中國人生成思想誕生智慧的“土壤、空氣、光線和場地”。當西方一個個思想巨人精神才子傲然挺立,如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牛頓的“我不需要假說”、康德的“不經過理性審視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愛因斯坦的“上帝不擲骰子”等思想普照大地引領世界的時候,我們的國度卻依舊在中庸之道中孤芳自賞夜郎自大。于是,英國人的幾艘戰艦就將不可一世的大清帝國以及被愚弄得毫無個性的國人推向了屈辱和災難。中國人雖然站起來已經半個多世紀了,但只要我們細加掂量就會感覺我們幾乎是個無“學”的民族,把我們今天在小學、中學、大學所使用的教材,原原本本從頭到尾檢視一遍,除了中國語文、中醫中藥、中國戲劇、書、畫等極少甚至難以稱作“學”而只能稱作“術”的“土產”之外,中國人原創的知識與學問不能算多。
三、學校文化。柔弱中飄搖的小草
提起校園文化,我得從身邊的一件小事說起:為提升教師的素質,筆者所在學校每年專門為教師提供一百元的購書款用于博學工程。然而,在近日舉行的博學工程展覽時,全校百余名教師,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能認真讀書做筆記的不足十人。絕大多數教師為應付檢查只草草在書上勾畫了幾筆,有的甚至還拿舊書來濫竽充數。其實類似上述的教書人不愛讀書的事例,在當前較為普遍。如此尷尬,不能不說正是長久以來校園文化嚴重貧血的一個縮影。正是校園文化的“貧血”,使我們的教師失落了對理想和有意義生活的追尋,只能苦苦掙扎于三尺講臺,苦心孤詣執著于用分數來打通學生的升學之門,在浮躁的現實和虛無的精神支配下,在內部管理體制動輒以“下崗”“走人”恫嚇的精神奴役下,逐漸步入迷惘的泥潭,從而失去了對教育和教育對象熱情真實而又勇敢的關懷和觸摸。而學生則在應試“招魂”下,在題海里掙扎,在作業中爬坡,在斥責強制中長大,少有學生與莎士比亞、普希金、雨果、巴金展開跨時空的心靈對話,與貝多芬、德彪西、阿丙展開情與情的交流;與黑格爾、馬克思展開思與思的晤對,沉醉于凡高、達芬奇、徐悲鴻的色彩與線條中,感受生命的脈動與震顫。而一些渴望自由且缺乏免疫力的孩子也就很快被“愛情+武俠+暴力”的影視書刊以及“灰色+黃色”網吧所誘惑,接受著將愛情縮減為性,將精神縮減為感官享受,將大自然縮減為豪華裝飾的污染,最終讓精神淪落為“靈魂的空場”。于是,師生的生活因缺少詩歌、音樂、繪畫、哲學的參與,失去了精神的放牧,損傷了理智和創造的活性,弱化人性中的情感,危及道德人格的生成與建構,讓心靈情感逐漸走向沉悶、荒蕪與僵死,最終喪失幸福人生。而教育應該有的“天下為公”的高邁理念,“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風骨,“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堅貞操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襟,“位卑不敢忘憂國”的愛國精神,“無為而不為”的理性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法則等也就逐漸褪色為“偽圣化”的標簽或是被徹底的拋棄和遺忘。
校園需要營造一汪純潔的沐浴心靈的文化深潭,才能使師生在向善、啟智、審美、舒展性靈的空氣中接受情理通達、才智清明、視界敞亮的觸摸,讓年輕人的心激蕩。當高潔的文化陶冶著教師心靈的時候,教師就能以審美的態度從事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駐足于感性生活,懷揣著冷暖關懷,用活潑歡跳的生動情感去正視世俗生活中的欲望和感覺,看到職業生活的意義,看到學生純潔心靈的美好,看到潛藏于人的生命的力量,看到由教育所營造的世界的奇妙,為學生小小的發明陶醉,為學生的不幸流淚,為集體的成功歡呼,為學生的失利而難過……
四、老師家長。合作伙伴成“天敵”
說起老師與家長的關系,我先從本學期放假前,筆者所在學校的校長在全校大會上通報的一件事說起:一位剛畢業學生的家長在領畢業升學成績那天知道孩子落榜后給校長去了一個電話,說自己在某個老師手下已經忍受了四年,今天終于可以發泄了……當然校長并沒有把家長濫罵該老師的內容通報出來,只是用了“簡直不堪入耳”來形容家長的辱罵。為此,我不免又想到了去年我的一位同學因某個家長的再三請求收費給該孩子補課,沒想到畢業時該補課學生沒有考上大學,家長就翻臉不認人,在校長哪兒告了我同學一狀,結果我的同學不僅受到了學校的通報批評扣發當月獎金,而且還失去了當年晉升職稱的資格,可謂損失慘重。其實,類似這樣的例子,在近些年來隨著功利主義的蔓延,教育消費的悄然興起,本該是教育合作伙伴的老師與家長間的關系逐漸走向冷漠與功利,讓本該純凈的校園一時間刮起了“人情風”。而在教育問題上,許多老師們開始紛紛指責家長,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現在的家長太溺愛孩子,讓孩子隨心所欲,有錯也不加以指正;學生在家的時間遠遠超過在校的時間,家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遠勝過學校的教育;現在許多家長只關心孩子的成績,通過種種方式給學校施加壓力,而沒有多少家長重視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孩子出現的教育問題都是家長一手造成……而家長們也不甘示弱,很多時候就當著孩子的面對教師橫加指責,說現在的老師缺少師德,利用家長辦這辦那;說有些老師平常不認真上課,但對于從事高價家教卻十分積極;有時甚至將一些道聽途說的批評老師的新聞,添油加醋地傳播一番……如此這般的尷尬關系,使得原本有的家訪傳統在許多老師身上悄然丟失,而家長把進學校與老師面談也視作是“洪水猛獸”。
探究老師家長間的關系為何如此惡化尷尬,這不能不說都是應試教育下功利盛行物欲橫流金錢至上惹的禍。因為就家長而言,面對競爭愈來愈激烈,一切都以文憑論高低的現實社會,一心“望子成龍”“盼女成風”的他們不得不從功利角度設計來孩子的未來,再苦、再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享受到最優質的教育,為今后成為“人上人”打下堅實的基礎。現在教育消費逐年看漲就是最好的例證。但學校教育優質資源畢竟有限,一些家長節衣縮食投巨資雖然能把孩子送到好的學校,但不一定就能尋到令自己心滿意足的好老師,因為就目前而言,家長雖能花錢進名校,但決沒有資格選擇老師。不過雖然沒有資格選名師,但還是可以用物質去“賄賂”老師,以求讓自己的孩子得到特殊的關照。如此這般,當家長認為老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尤其是能決定孩子命運的分數距自己的要求甚遠時,勢必就會在心理失衡中抱怨或是責難老師,甚至與之反目成仇。而在家長期望擠壓下的教師,所面臨的精神壓力可見一斑,更何況老師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因此每個家長的期望不可能都得到相應的滿足,當老師遭遇到家長及學校有形無形的指責時,勢必也會在不平中抱怨或是責難家長。當然,這其中也有不少利欲熏心的老師,打著這樣或那樣的旗號,要挾學生或是從家長那里拿好處得實惠,讓廣大家長十分憤怒。如此惡性循環,家長和老師的關系自然就走向緊張與漠然,甚至相互攻擊了。
責任編輯 蕭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