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魚之所以稱之為熱帶魚,是因為這些魚種大多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這里氣候宜人,常年的溫度保持在23~28℃之間,幾乎囊括了絕大部分的熱帶魚種,所以被稱之為熱帶魚。為此,很多初涉熱帶魚飼養的愛好者往往在主觀判斷上認為:熱帶魚對溫度的要求比較苛刻,對溫度變化的耐受性比較差,認為熱帶魚孱弱不及,于是為了讓熱帶魚更好的生長,總是把溫度控制在26~30℃之間,更有甚者達到了30℃以上。其實,熱帶魚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樣柔弱。目前市面上比較流行的近200種常規飼養魚品種中,相對而言,除了七彩燕、五彩燕和少數亞馬遜的燈科魚外,幾乎都不是很喜歡比較高的水溫環境,絕大多數魚種,只要水溫在23℃以上就能很好的存活和健康成長。筆者不才,可以輕松的列舉出不下30余種可以在室內常溫下飼養的魚種,只要能將溫度控制在18℃以上(甚至更低),就可以將熱帶魚養得很好了。

由此就產生了下列疑問:到底怎樣控制熱帶魚的飼養水溫?水溫控制在怎樣的范圍才趨之合理?依我個人的意見,水溫控制要依照魚種、地區、居室溫度、混養情況、擺放位置、水族箱大小和保溫措施等等幾方面來綜合考慮,確定一個合適的溫控方法。在正式行文之前,我想先說一下容易被大家所忽視的一些實際問題。
(一)熱帶魚自然棲息地的水溫也不是一年四季總保持在一個恒定的溫度上,存在著晝夜溫差和季節性溫差,在一個幅度內發生著變化。并且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采,以及對生態環境的肆意破壞,特別是近些年來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愈演愈烈,原生熱帶魚種類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在地球上消失,部分品種已瀕臨滅絕。雖然人類社會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并付諸了積極的措施進行改善,但全球氣候特點已發生明顯變化卻是不爭的事實。因此熱帶魚原產地的氣候特點也已發生了明顯變化,那些幸存活下來的品種,無疑表現出了對溫度變化的較強耐受性。

(二)對于我們愛好者而言,現在所飼養的大多數觀賞魚品種,均購于各大城市的二級批發市場,而這些二級批發市場的觀賞魚,也不是來自于原產地,幾乎都來自我國南北方、東南亞、歐洲的人工繁育基地。不可否認,在人工繁育和優選的過程中,增強了部分品種對溫度的適應能力。我國東北的帆鰭紅劍,個體大,耐力強,可在高于12℃的水體中很好的生存。日本培育出來的孔雀被稱為“令人瘋狂的魚”,可在高于10℃的水體中很好的生存。筆者有8年的觀賞魚飼養經驗,在長期的飼養中,很少動用加溫棒這一工具。在采暖期未到之際的幾天,水溫僅16℃,筆者飼養的鸚鵡、皇冠、地圖、菠蘿、刀魚等,除攝食能力下降,活動力受限外,身體安然無恙,因為這些魚經過長期的馴化,已經具備抵御溫差變化的能力了。可是同期市場上的一些魚種雖然采取了保溫措施,卻不同程度的患有白點病,究其原因:是前些天發生了幾次停電造成溫度變化引起的。由此可見,在人工飼養過程中,所提供的水溫環境也能影響和改變觀賞魚適應溫度的習性。

(三)溫度和飼養容器的關系:規格越大的容器,容水量越多,受外界溫度變化的影響要相對小些;敞口的容器,受溫度變化的影響也要更大些。一般而言,容水量超過200L的帶蓋水族箱,在室內不加溫的情況下,晝夜的溫差變化小于1℃,而容水量低于100L的帶蓋水族箱,室內不加溫的情況下,溫差變化可達2℃以上。對于大部分熱帶魚而言,每天不超過1℃的變化,或者一周內下降了5~6℃的水溫變化都是可以適應的,只要不超過適宜溫度的下限即可。
(四)水溫和水質控制的關系:一般在接近熱帶魚所耐受的溫度下限時,熱帶魚活動能力下降,進食減少,水中的溶氧量較大,水質保持的時間較長,但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觀賞魚容易出現營養不良、色澤不艷、體質不佳、抵抗力不足等現象。而在接近熱帶魚耐受溫度上限的水溫環境中,熱帶魚表現出活動頻繁、焦躁不安、呼吸急促等癥狀,而且基本上也是不進食的,此時水中溶氧較少,水質敗壞的速度加快,缸內細菌大量滋生,硝酸鹽含量急劇增高,水體的酸化、腐化和缺氧的現象比較突出。特別是室內高密度飼養時,有時既使配備增氧設施也會發生悶缸現象。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的觀賞魚,同樣也會體質不佳,抵抗力不足,極易誘發腮部病變和皮膚疾病,并會因此致命。筆者的朋友有一1.8×0.45×0.65m的缸子,飼養了6只體長15cm的鸚鵡,4只體長20cm的地圖,3條體長超過20cm的銀龍,缸頂過濾槽,雙潛水過濾泵,24h不間斷循環過濾,但在半年中,有兩條鸚鵡斃命(非爭斗),3條鸚鵡不同程度的患有腮腐病。究其原因,是水溫控制不力,長期處在30℃以上造成的。
我之所以列舉了大量的事實和實例,無非是想作證我對溫度控制的原則和方
法:
1、就溫度的控制而言并非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當然也不是固定在

一個恒定值上,而是借助溫度觀察計量器具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才對,這個合理的范圍要同時兼顧到水質的管理。水族箱的生態環境不是恒定的,而是處在動態變化中的,無論擁有多好的過濾系統,或精心設計的濾材搭配,不注意水溫的控制,一樣會效力減半。因此只要觀賞魚在體態、體色、進食、水中行為、新陳代謝方面表現正常的同時,水質清新、溶氧量豐富,各項理化指標正常,這時的溫度就是合適的溫度。經過筆者長期的觀察和測量,水溫24~28℃的范圍內是最合適的生態水族環境。
2、混養水族箱的溫度控制原則是取其折中的適宜溫度范圍。例如:甲品種的適合生活水溫是22~28℃,乙品種是23~29℃,那么混養的水族箱溫度以24~26℃為佳。
3、在溫差變化較大的季節來臨之前,做好室內保溫措施,減少水族箱熱量
的流失。具體要做好以下工作:①不要將水族箱放置在靠近門口、窗戶、過廳等易發生空氣對流、溫度變化較大的地方;②箱底采用苯板或泡沫塑料做底襯,減少和金屬支架的接觸,箱頂加蓋,留出6~8個通氣喂食孔;③水族箱背部及兩側用彩色隔熱塑料貼板裝飾;④借助燈具散發的熱量來維持水溫;⑤采取有效措施減少居室的熱量流失。在上述工作做好后,水族箱溫度臨近22℃時,才是啟用加熱設備的合理時機。
4、選購加熱管時,一定要選擇質量穩定、性能可靠、價格合理的產品,絕不能貪圖便宜,選擇價廉質次的加熱管。另外,不要過分迷信加熱管這一單向控溫設備,一定要借助溫度計來觀察,緩步提升溫度,每提高2℃就要觀察水族生物的生命特征,如有無表現出合適溫度的跡象。不可一味的追求高溫控制,有時加熱管到設定高溫后還會繼續工作(這一問題在質次加熱管產品上屢有發生),致使水溫仍在上升。
5、還有一點和水溫控制也是有聯系的,就是觀賞魚疾病治療時的溫度控制
原則,同樣道理:緩步提升,以每天2℃的幅度提升到最合適的治療溫度范圍,瞬時提升溫度超過4℃的變化,很可能是傷口撒鹽,對魚來說是致命。
以上是筆者對一些常規飼養的熱帶觀賞魚品種,在溫度控制方面的經驗和建議,而非個別品種的控溫參照條例,如有不妥之處,還望讀者和業界人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