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23日,薩馬蘭奇向全世界宣布2000年奧運會舉辦城市結果時的最后一句話是“Thank you , Beijing”。這一句略帶西班牙味道的英語與守在電視機前的中國人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剛剛開始學習英語的有些中國人甚至為這一句“Thank you , Beijing”燃起了爆竹。
時隔已久,2008年的北京讓薩馬蘭奇的繼任者羅格主席向世界表達了對北京的看法:Thank you , Beijing。面對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指責,在8月2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羅格主席旗幟鮮明地說:“本屆奧運會的奧運村是歷屆奧運會最好的奧運村之一。”“我可以說,北京奧運會將會是最成功的奧運會!”“每個人對奧運會都有自己的印象和意見,我個人認為北京奧運會的組織工作非常出色。”
這些年,北京就像毛澤東主席當年說過的那句話一樣:“趕考”。開賽前能得到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贊譽,北京這次“趕考”已經算是“及格”。

需要回顧的往事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難眠之夜。這一次薩馬蘭奇的口中沒有說出“Thank you”,而直接是“北京”。
時年已73歲的何振梁先生再次代表中國進行申奧總結發言時他這樣說:“無論你們今天做出什么樣的選擇都將創造歷史,但只有一種決定能改變歷史”。近乎完美的演說和精彩的語言打動了世界。當然,更打動世界的是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
回想兩次申辦奧運會的艱難,在今天看來,也許沒有取得世紀之交的奧運會主辦權對于中國、對于北京來說也不是一件壞事。讓我們在2008年更加從容、成熟地為世界呈現一屆完美的奧運會難道不是更讓人滿意嗎?因為自身條件的成熟是辦好奧運會的基本保障。
1993年申奧時,陳述者一直在強調北京的優勢,當時的策略是向奧委會推薦北京,介紹中國巨大的變化。但習慣于政治主導語言的申奧官員們總是脫離不了官方的架勢,看上去正式、嚴謹,但這并不能被外國人所接受,因為其中程序式的過程中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少。
盡管奧運會一直強調要“去”政治化,但不管你接受還是不接受,政治的力量總是要影響奧運會的。1993年申奧時,北京能否成功的問題簡直就被各國的媒體放大成了嚴重的政治事件。一些外國政要也發表了不少不利于中國的言論。
此刻說起這些問題毫無敵意。只是在客觀地回憶過去。因為這些往事也能讓我們反省許多。
這些年來,中國一直在努力學習與世界溝通的技巧。這與奧運準備的過程中所有需要面對世界的節奏相同。八年了,“趕考”奧運的中國正走向成熟。
改變了的現實
這些年來始終掛在中國人嘴邊的一件事已經到來。全國各地豎起的倒計時牌同時正一秒一秒地走向由多個阿拉伯數字“8”組成的那一刻。
盡管這一個幸運數字在8月8日的晚8時實現了所有的夢想與期盼,但迎接這一刻的到來并不順利。尤其是進入2008年以來更是一波三折。可以說,中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八年前,北京幾經辛苦贏得奧運主辦權,中國認真、努力地要辦好奧運,沒有人可以懷疑中國的誠意。但想不到原本是美好的2008年,卻是給中國帶來一連串挫折——先是雪災、西藏暴亂、圣火傳遞風波,緊接著四川地震突然打亂了步驟。而且這兩年來困擾中國形象的“中國制造”的品質問題也是淤積了許多的負面影響。就在此內憂不斷、外患重重的背景下,張藝謀卻讓40億人在電視前見證了一場氣魄非凡、振奮人心、輝煌大氣的開幕盛典。
開幕第二天,各國的媒體在重提“中國制造”,只不過這次指的是跟奧運緊密相連的中國人的智慧和文化。
半年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災難無疑是件壞事,但它卻讓中國人空前地凝聚到了一起,愛國的熱情空前高漲。我們那些主流媒體也第一次敢于直面事實。這就是成熟的中國領導者面對世界的態度。
西方曾以“人權、自由”籠絡中國人民來反對自己的政府,多少年來就沒有間斷過。這一次,北京成功主辦奧運會,會讓13億中國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西方人權組織和某些西方領袖想要鼓動世界領袖抵制開幕禮,這兩天的北京卻是“冠蓋云集”,超過80個國家的國家領導出席奧運開幕,是奧運的一個紀錄。那些把話說在前頭而跟這個世紀盛典無緣的西方領袖,現在也許心里很不是滋味。
2008年8月1日,胡錦濤主席史無前例地應外媒的要求接受了25家外國媒體的集體采訪。我曾一遍一遍地從電視的重播中觀看整個過程,在我并不貧乏的閱讀中有這樣一個感受:一個成熟的大國領導人的從容和大度不僅僅來自個人智慧,還有他身后正在崛起并走向強大的祖國,還有始終熱愛祖國并為之奮斗的13億人民。
這些天,北京洋溢著歡樂與興奮,但也隱含著些許緊張。不管你相不相信,奧運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城市而言,不僅僅意味著體育。它能給這個城市、這個國家帶來深遠的影響。毫不夸張地說,這些年來,“奧運“兩個字讓我們改變了許多,而所有改變的將全部成為一種力量,更加堅定地走向世界。
8月8日期待中的開幕式
不巧的是6日要到武漢出差。悶熱的武漢加上艱難的差事讓我精疲力竭,似乎心中還在想,好好在賓館里休息一下,感受時下流行的“避運”的說法。
一覺醒來估計快到中午時分。我慵懶地躺在床上不愿起來,打開電視,幾乎所有的頻道都在播放著有關北京的情況。
不知道什么原因,“避運”的想法馬上煙消云散,我想立刻就回到北京。突然間就這么強烈地有了這種愿望。也許我希望在全國人民都關心的這一件事的時候,我能離它近些。
打電話、訂機票、退房,我基本是在臨時禁航之前到達北京。
一直被人詬病的東航這次也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本來就不滿的機艙里有好幾位同行者都得到了空姐親自送上的“獎品”,不僅是“奧運知識搶答”,整個航程中都充滿了有關奧運的歡樂氣氛。
回到家后,我靜靜地坐在電視機前等待著開幕式的到來,一改平時心不在焉看電視的方式。
整個過程我都很激動。歷史在眼前翻飛,歲月在歷史中重現。無論是四大發明還是29個腳印,極具想象力。現代科技用充滿創意的手段表達著古老的文明,彰顯著一個民族進步的力量。
我并不關注看臺上有多少位元首冒著酷熱,搖著折扇,我想到的是這個我的老鄉張藝謀用他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文明與開放。
開幕式給世界展示的是漫長的5000年文明,所以百年歲月不算太長,但這一百年太不尋常。
從100年前有了舉辦奧運會的想法到1個人參加奧運會,到1984年第一次以共和國的名義參加奧運會,到今天成為舉辦奧運會的東道主,每一步都及其艱辛,每一步都是進步,但今天的這場充滿“謀元素”的盛大的視覺盛宴完美地向世人展示不斷進步的中國崛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