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大轉折》
于光遠
中央編譯出版社
定價:36元
京西賓館原定20天的會議何以延長到36天;“真理”與“凡是”的正面交鋒的細節……作為歷史的親歷者,于光遠給我們揭示7轉折時期的一系列謎底。
《哥薩克的末日》
王天兵
新星出版社
定價:32元
“蘇波戰爭”在蘇聯一直是一個不許人談論的話題,中國人如之更少。作者以有關這場戰爭的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第一次全方位復原了曾震撼世界并波及中國的1920年的蘇波戰爭。
《生活質量》
[印]阿瑪蒂亞·森
[美][瑪莎·努斯鮑姆
社科學文獻出版社
定價:68元
生活質量既是經濟與社會評價,也是公共政策、社會立法和社區規劃的核心觀念。在這本書中,一些頂尖的經濟學家和哲學家起而應對這一挑戰,并做了廣泛深入的研究。
《朦朧詩以后:1986-2007中國詩壇地圖》
劉春
昆侖出版社
定價;25元
經歷了“朦朧詩”短短數年的熱鬧,中國詩歌“跌入低谷”,但先鋒詩人并沒有停下腳步。作者以隨筆形式系統地梳理了從1986年至2007年中國先鋒詩歌的狀況。
《中國古代建筑師》
張欽楠
三聯書店
定價:33元
北京故宮的設計者,或者蘇州留園的造園師——通過近50名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建筑師的故事,作者試圖提供一個更為廣闊的歷史場景。
“解凍年代”的藝術變遷史
雷頤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新書《85美術運動》,副標題是“80年代的人文前衛”,這個副標題十分準確地點明了80年代“新潮”美術運動的意義。今天,在諸如“798”一類的美術場所,人們對各種各樣匪夷所思、荒誕不堪的“行為藝術”已司空見慣、見怪不怪,或許,很難想象現在已被視為相當“過時”“落伍”的“85美術運動”,居然曾有“人文前衛”這般偉大的意義。
然而,歷史確實如此。在很長一段時間,藝術、藝術家被定義為一架精密機器上的零件、齒輪、螺絲釘;沒有個性、沒有“人”,在“文革”中達到頂點。將領袖“神化”的“造神”運動,成為“文革繪畫”最主要的功能和內容。因此,如果不了解那段歷史,人們很難理解“文革”結束,尤其是“三中全會”召開后,中共中央關于“全國報刊宣傳和文藝作品要多歌頌工農兵群眾,多歌頌黨和老一輩革命家,少宣傳個人”的提議,今天看來最“主旋律”、最正統的話語,當時竟引起許多美術家那樣強烈的共鳴,坦承這段話“說出了廣大美術工作者早就想說但不敢明說、多年壓在心底的話”。1979年第一期《美術》雜志發表了題為“人民萬歲”的長文,表明美術開始告別“造神”,開始了對現實中的“人”的初步思索。
對“人民”、進而深化為對“人”的思索,使中國的思想、文化界開始了對人道主義、人的個性、人的解放、人性復歸等幾十年的“禁區”的爭鳴、探索。思想的解放與社會控制的松動,使中斷了幾十年的“民間”開始復蘇。藝術家是敏感的,于是,從1979年起,一些民間藝術團體如“星星畫會”“無名畫會”“四月影會”等紛紛“浮出水面”,甚至舉辦一些藝術展覽。之前幾十年來,任何展覽都必須“官辦”、作品要經過官方層層嚴格“把關”,民間展覽的出現,表明“社會”開始出現。雖然這一過程曲折艱難,屢有反復,最著名的如“星星畫展”的被禁,但今日民間展覽早已成潮流,并且獲得官方“文化創意”的支持,確令人感慨萬分。沒有當年勇吃“螃蟹”者付出的代價,哪能有今天的“798”之類?套用一句俗話,現在因“藝術市場”的形成而大名鼎鼎、腰纏萬貫的藝術家們,還真要“吃水莫忘挖井人”哩。
正如作者所說:“實際上,這個時期的詩歌、繪畫、攝影創作的最大特點不僅僅在于它和當時的思想解放的整體環境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那個時代活躍在民間的詩人、畫家、攝影家都是互動的,并由此自動形成了一個北京乃至全國范圍的大‘文化沙龍。”這種沙龍,也就是哈貝馬斯所言對藝術、文化、思想最終將對政治起重要作用的“公共空間”。
然而,今天提起“文化沙龍”,人們記得的往往是以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居于“文化中心”的民間藝術團體、展覽,全然忘記當時在許多偏遠地方也有不少這樣的民間團體。本書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就是突破了以往的“中心”,關注“文化邊陲”的眾多事件、人物、作品,使之與“中心”一起成為歷史的一部分。這厚厚兩卷一千多頁的巨著,記錄的是藝術,更是文化、思想、社會在“解凍年代”的發生和變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