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龍
為了弄清父親橫死的原因,一個男孩等待了十年。
秘密即將揭開的那個晚上,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激動,關掉房間的燈,關掉電腦顯示屏,帶上耳機,在黑暗中閉上眼睛,靜靜地聽完這12分鐘44秒的錄音。
他邊聽邊在腦中模擬當時的飛行情況。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他不停在電腦前用模擬飛行器一遍又一遍嘗試當時的情形。一樣的速度、一樣的角度,讓飛機沖向地面:著陸,撞擊,損壞;再加油門,升空,俯沖,再著陸,解體……
為什么,它會掉下來?
即使這個記錄著35條生命消逝過程的黑匣子沒有曝光,那場驚心動魄的空難也不會被遺忘。
幸存者的回憶,黑匣子的記憶
1997年5月8日傍晚,重慶機場。時年49歲的商人蔣萬渝留住了送他進港的司機,“急什么,我們先去吃頓飯。就算飛機失事,好歹我也是個飽死鬼。”他說。
一語成讖——21:20,載著蔣萬渝等74人的CZ3456航班在深圳黃田機場(現改名為寶安機場)著陸時,劇烈的震動讓人措手不及。坐在第16排靠窗位置的蔣萬渝甚至被彈了起來,頭頂撞向座位上方的行李艙。
“刺耳的轟鳴聲中,飛機在跑道上重重地連彈了三下。”蔣萬渝回憶道,“過道上的天花板裂開后吊在半空中,第15排的地板凸了起來,引起乘客的一片大叫。”
事后流傳于網絡的“黑匣子”,記錄了這架飛機失事的詳細信息——包括第一次觸地,此時,機艙開始報警。
駕駛艙內慌亂了。乘客的情緒更為恐慌——蔣萬渝望著窗外,飛機內外的兩層窗戶已經錯開,內層窗戶滑落了下來。10排到16排的座位開始像搖籃一樣晃動,狂風裹著黃豆粒般大小的雨點,從裂縫竟直灌機艙。
“飛機變形了,我只能活幾分鐘了!”蔣萬渝閃過這樣的念頭。這個信息也應該被黑匣子記錄了:由于機體變形,CZ3456不能正常飛行。
蔣萬渝解開安全帶,扶著椅背往機艙的尾部逃命,坐在了最后一排左邊靠過道的位置上。緊接著,又有5個人跌跌撞撞跑到機尾。飛機的黑匣子就安放在這里,他們接近了它,同時遠離了死亡。
由于本架飛機沒有滿客,所有乘客都被安排在6排之后。前面座位的人試圖跟著往后逃生,但被乘務員阻止了。飛機向前傾斜著開始降落,艙內一片安靜。大約過了5分鐘時間,突然有個女人驚叫:“我不想死呀!”
12分鐘的黑匣子錄音就此結束,最后是駕駛艙里絕望的喊聲。
暴雨中墜落的飛機生生斷裂開來。蔣萬渝等人逃出了機艙。他們身后,這架波音737的尾部的殘骸像一個巨大的煙囪橫臥在地,而中部和頭部斷裂開,相距近百米;尤其是中部的那截,冒出滾滾濃煙,濃煙上方燃起了十幾米高的紅色火焰,照亮了散落在草地上的三截飛機殘骸。沒有人知道黑匣子滾到了哪里——或許還存在于機艙中,但肯定是完好無損——有關機構規定了它的制作標準,必須能防火、耐壓、耐沖擊振動、耐海水浸泡等。
5個男人、4個女人——包括蔣萬渝,由于事先跑到了飛機尾部,成為最幸運的人。
“我們活了!”蔣萬渝對大家喊。他看了一下表:21:40。
“追究原因已沒有意義”
兩輛車分別接走了這9位幸存者——前面的帶走了兩位空姐,7名乘客是另一組。就醫之后,就是封閉式的調查。
“我們住的醫院外面,幾個警察走來走去,不讓閑雜人進來。”蔣萬渝說,“但3個從重慶趕來的記者不知怎么混了進來,有幸存者趕緊叫記者把采訪的東西藏起來,不然會被警察趕出去。”
5月9日凌晨,5個男子敲開了蔣萬渝的房門。為首者自稱是深圳市公安局刑偵處處長趙光毛,來了解飛機失事時的情況。“他們做了一夜筆錄才走,”蔣萬渝回憶到,“之后,再也沒有人向我們調查過關于飛機失事的具體細節。”南航財務科一個名叫張迎的男子,每天都會過來看看他,但沒有詢問失事時的現場情況。
而在現場,對黑匣子的搜索也開始了。黑匣子有兩種:一是飛行數據記錄儀,記錄飛行的一切資料,包括速度、方向、高度、機艙壓力等;另一種是艙聲錄音器,錄有機務人員的聲音。當飛機失事、無人生還時,它們能幫助解開飛機失事的原因之謎。在網上流傳的“黑匣子”,是后面一種。
住院7天后,蔣萬渝提出要回重慶。他得到了南航的賠償,一共約兩萬元。此后,蔣萬渝再未見到過一起從死亡線上逃出的另外6人。
經歷了生死的蔣萬渝沒有再追問空難的原因。“航空公司對我們還是負責的。如果是飛行員錯了,他們也已經用生命來承擔這個錯誤,我原諒他們了。”他說。
2008年年初,蔣萬渝得到了“5?8”空難“黑匣子錄音”在網上出現的消息。看過這個最重要資料后,很多人在罵駕駛員:“是他們的錯誤判斷,導致了飛機失事。”
但蔣萬渝沒有去聽“黑匣子的錄音”,只是在電腦前讀完錄音的文字記錄。“已經沒有意義了,10年過去了,人都死了。”他甚至在為駕駛員找理由,“是機長救了我們的命,如果不是他將飛機停在草坪,我們可能都會死。”
“稀里糊涂”的十年
蔣萬渝再沒有去看過他逃生的現場。但對于一些死難者的親屬,卻希望從任何蛛絲馬跡中捕捉到親人最后的影子。
傷者入院次日,兩輛中巴車開進機場的事故現場。震天的哭聲傳來,車里是遇難者親人。但他們不準下車,只能打開車窗看。
飛機的殘骸已被拉走。每隔5分鐘,就有一架飛機從頭上起降,氣浪和馬達聲震耳欲聾。
1997年5月9日,張洋和他的母親張英在新聞里看到了飛機失事的消息。當年只有10歲的他,眼淚一下子迸發出來——父親張永生乘坐的正是這趟航班。
5月10日,不幸被證實了。這對母子被簇擁著,接到了深圳的西麗湖度假村。在這里,張英正式接到了南航的《旅客遇難通知書》。隨后的10天,張洋和母親開始正視這場災難:看事故現場之后,是認尸、領遺物、簽協議、領補償金……
每天,都會有航空公司的人員過來安慰張英。但她更想弄清事故原因,見見幸存者,聊聊當天的情況。這些要求沒有得到回應,她甚至找不到機會與其他遇難家屬交談——每個遇難者家屬,都有專門人員負責照顧;與航空公司談善后補償,大家也各自分開。10天后,她與航空公司簽訂了協議。這是份一次性解決家屬與航空公司糾紛的協議。她帶著丈夫的骨灰和航空公司賠償的14萬,和兒子回到了重慶。
“協議希望我們不再追問了,這些似乎就把丈夫從空難中抹掉了。”張英說。
一晃10年,航空公司最終都沒告訴她事故發生的原因,也沒讓她見到這場事故的幸存者。盡管她心有不甘地數次打電話去南航詢問。
兒子張洋從此開始關注民航。現在,他每個月都會去機場的跑道邊,看起起落落的飛機。
2007年5月8日——父親去世十周年,他在民航愛好者的論壇中發了一篇名為《5?8空難十周年祭》的帖子,紀念在那場事故中死去的父親。不久,有人將“空難的黑匣子錄音”發到他的郵箱。
張洋和母親終于從陌生人傳來的郵件中知道了那場事故的“真相”。但至今,南航等有關部門仍未明確:這個流傳的版本是真是假。
得到“黑匣子錄音”時,張洋已在成都一所大學讀大二,他對民航飛機著迷了近十年。“這完全是因為駕駛員判斷失誤,沒對準跑道,撞擊后又復飛造成的。”他自認為。
秘密即將揭開的那個晚上,他壓抑不住自己的激動,關掉房間的燈,關掉電腦顯示屏,帶上耳機,在黑暗中閉上眼睛,靜靜地聽完這12分鐘44秒的“錄音”。
他邊聽邊在腦中模擬當時的飛行情況。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他不停在電腦前用模擬飛行器一遍又一遍嘗試當時的情形。一樣的速度、一樣的角度,讓飛機沖向地面:著陸,撞擊,損壞;再加油門,升空,俯沖,再著陸,解體……可惜,南航仍未告訴他:這段錄音是真是假。 ★
(文中張英為化名)
中國民用航空局對本刊的答復
就有關“5?8”空難黑匣子的有關問題,2008年4月1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對《中國新聞周刊》予以了書面回復。以下為回復原文。
飛機駕駛艙艙音(指黑匣子錄音)是駕駛艙音響的真實記錄,只能用于事故調查,不得對社會公布,國際民航共約和有關法規對此有明確的規定。
民航總局認為擅自發布事故飛機駕駛艙艙音的做法,嚴重違反了國際民航公約和有關法規的規定,是對事故罹難者及其家屬及不負責任的行為。未經事故調查部門的許可,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擅自發布事故調查資料。任何擅自發布事故調查資料的組織和人員,都將受到追究。
包頭空難死者家屬致原民航總局的公開信
中國民用航空總局:
我們是“11?21”包頭空難罹難者家屬。
11?21包頭空難至今已近三年。雖然,2006年12月21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監察部通報,中國東方航空公司云南公司“11?21”包頭空難事故調查處理結果,認定是一起責任事故,12名責任人受到黨紀、政紀處分,但是,作為此次空難遇難者家屬,我們希望看到完整的“11?21”包頭空難事故調查報告,使我們更全面的了解包頭空難的事實,以便我們維護自身在此事件中的合法權益。
為了實現憲法賦予我們的知情權,我們懇請您們早日發布“11?21”包頭空難事故調查報告!
“11?21”包頭空難之家屬代表 桂亞寧 2007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