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暉
“如果吃了不該吃的、拿了不該拿的,老百姓就可能會吃上不該吃的,花上不該花的。”這位競選干部富于個性的話語,通過電視直播,傳到更多南京民眾的耳中

16名“公眾人物”一大早就來到了南京電視臺演播廳。
這是2008年3月27日,一場電視PK秀等待著他們的參與。
但PK的主角并非“超女”,或者“快男”,而是競選這個省會城市四個政府職能部門正職的干部。
以問候領導開場
刁仁昌脫稿演講完5分鐘后,直播演講特邀主持人、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沈鍵請在場代表提問。
冷場出現了,沒有代表提問。
按照事先抽簽確定的順序,刁仁昌作為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4位候選人中的第一個出場。其他的3名候選人,和現年42歲的刁仁昌一樣,同為該局現任副局長。
沈鍵臨機救場,就退休人員養老金如何應對CPI(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提問。
2分30秒后,依舊沒有臺下代表提問。
又是沈鍵救場。
57歲的殷民第二個走上演講臺,開頭就是領導講話的風格:“主持人好,各位領導同志們好,我匯報的題目是解放思想務實工作,為改善民生爭做貢獻……”
念稿時,殷民不停轉頭,觀看演講臺上電腦提示的倒計時。
當他念到“今天以我的年齡第一次可能也是最后一次站在競選的講臺,我服從組織的安排”時,臺下似乎有了些許反應。
最終,他的演講因超時被沈鍵打斷。但殷民真實的展示和平時的人脈獲得全場的第一次掌聲。
在16名競選人的演講答辯過程中,15人以問候領導開場。
在演講過程中,胡萬進提到,“如果吃了不該吃的,拿了不該拿的,老百姓就可能會吃上不該吃的,花上不該花的。”
但這樣的個性話語并不多,更多的類似其中一位競選人的演講:“我是黨的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或者“如果我當選,我一定不辜負組織和領導的希望……”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殷民對自己的表現并不滿意,“只能打及格分”,“主要是回答問題的時間沒有掌握好,想好的沒說完”。
曾有多年組織部門經驗的殷民坦承,以前都是自己考別人,這次是第一次被別人考,而且是電視直播,難免緊張。
干部上電視直播
在南京市,公推公選干部不是新聞,但官員競選通過電視、網絡直播演講答辯還是頭一次。16名候選人平均年齡為47.4歲,其中有13名男士。
3月24日,這16人才接到南京市委組織部的通知,4人一組通過電視直播演講答辯,競爭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市藥監局、市旅游局以及市機關事務管理局的“掌門人”。
電視直播演講5分鐘,答辯5分鐘——只需回答臺下代表提出的兩個問題。組織部通知要求候選人盡量脫稿。這對都有著新聞發言人經歷的胡萬進和刁仁昌來說,并不是一件難事。
胡萬進和刁仁昌有著相似的經歷,都是上世紀60年代生人;都接受過高等教育,胡萬進現在還是南京大學公共管理在職博士;都有著公選經歷,胡萬進2000年公選后任南京市浦口區副區長,刁仁昌參加過2000年及2005年江蘇省副廳級干部的公選。
刁仁昌準備了兩頁紙的發言內容,“平時一張紙,語速慢,就三四分鐘。當天講得稍微快一點。”他對旁聽的《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說。
在“最富爭議的市委書記”仇和主政宿遷期選間,公推公選最早被用來選拔村級正職。幾年間,公推公選級別由低到高,公選職位由少到多、由副到正。自北京市教衛工委書記調任南京市委書記不久的朱善璐,在這次公推公選中加入了電視直播演講答辯的新元素。
但決定27日電視演講答辯結果的并不是觀看直播的市民,而是演播廳內由組織部門確定的178名代表——包括省委組織部、省級對應機關、市級政府機關的領導干部約70人,南京市委委員、候補委員約50人,市人大常委會委員約40人,十七大代表、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約20人,以及基層代表10多人。
當天實際出席的160多名代表手中,有一張紅色正式測評票。選票最終在所有競選人答辯演講完后投入票箱,提交南京市委常委會,同組排序最后的競選人將自動被淘汰。市委常委會和市委全委會對同組剩下的3人進行差額票決,推出唯一的人選,交由市人大任命。淘汰及票決的結果,并沒有向公眾公布。
決定官位的權力
在臺下評測排序的代表當中,有曾擔任9年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局長、剛從領導職位上退下來的王德春。對于4位副手同臺競技的表現,王德春沒有向媒體透露過多。
3月28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南京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采訪時,該局的幾位官員對于刁仁昌的最終入選并沒表示意外,“電視競選,不過是換一種形式而已”。
同一天,刁仁昌在同組4名競選人中唯一接到“通知”,并于次日參加南京市人大常委會組織的理論考試。同時接到“通知”的還有胡萬進、曹永林、高遠航。
3月31日,這4人正式獲得相應4個部門局長的任命。
南京市社科院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副研究員許益軍在辦公室收看了4個多小時的現場直播。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稱,最終確定的4名局長人選,和自己當時看直播后評測的結果并無二致。
關注公推公選多年的許益軍評價,這次電視直播演講答辯,最大的特點是增加了干部選拔的公正度和透明度。傳統的干部考核任用制度,由于是少數人選少數人,因其不公開,極易造成跑官、賣官的現象。即便是有能力有才干的官員,也很容易陷入跑官的潛規則。而公推公選的“多數人選多數人”的模式,大大增加了跑官的成本,因為決定官位的權力分散到多數人手中。
對于網絡上關于這次電視直播以及公推公選只是體制內民主的技術調整,以及政府部門官員選拔的權利應該回歸人大的評論。許益軍表示從學術上認同,他解釋稱,歷來是黨管干部,南京公推公選能走到這一步,所展示的公正度和透明度已經難能可貴。
南京市社科院院長葉南客作為現場評測代表,他評價這次電視直播演講答辯時稱:“這些競選者,習慣保持領導干部恭謙平和的作風,他們第一次面對電視演講,難免緊張。”
對于演講答辯是否為形式主義的質疑,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劉安寧在當天會后接受媒體采訪時稱,這決不是形式主義,是選人用人的重要程序。評測結果應該在衡量候選人的綜合素質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也不是絕對的作用。畢竟考核一個候選人要經歷組織考察、民主推薦、演講答辯、市委討論等幾道程序,最后還要由人大任命。
對于南京市的第一次干部選拔電視直播,劉安寧稱,日后將想辦法讓更多的市民能夠參與對干部的選拔、考核與任免,聽取更多的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