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蚱又稱“蝗蟲”,在農村,如果蝗蟲成群,所過之處必定滿目瘡痍,人們對其談“蝗”色變。不過龍泉驛柏合街道長松村6組的村民陳忠卻搭起棚子,不僅把螞蚱當寶貝一樣喂起來,還把“油炸螞蚱”當成自己農家樂的一道招牌菜,吸引了眾多食客,5個月就已經賺了4萬多元。目前他養的螞蚱已近40萬只,成為四川“螞蚱第一人”。陳忠說,明年他還將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的人嘗嘗螞蚱的“鮮”,同時他還會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給當地農民,帶動大家一起致富。龍泉驛區農發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陳忠的螞蚱養殖符合現代農業扶持條件,將給予政策鼓勵。
養螞蚱 睡帳篷吃玉米苗螞蚱過得很滋潤
2007年,在水產市場打拼多年的陳忠回到龍泉驛長松村桃花谷開了家農家樂。今年1月,他從中央電視臺的一個節目中了解到,因為營養價值高,山東人以螞蚱為原料作餐飲收益甚豐。敏感的陳忠意識到,龍泉乃至四川幾乎還沒有人專門養螞蚱,而成都少數賣螞蚱的餐館所用的也大多是從外地運來的冰凍螞蚱,價格高不說,還不新鮮。瞅準商機,陳忠投資兩萬元蓋起了帳篷,并從山東引進了一種名叫“東亞飛蝗”的螞蚱。一時之間,“怪異”的陳忠成為了當地人茶余飯后的談資,連他的員工都“搞不懂老板在做什么”。
從陳忠的農家樂后面往上走幾分鐘,便看見3個白色的大棚,這就是近40萬只螞蚱的家。棚子旁邊,是一片綠油油的墨西哥飼用玉米苗。這些螞蚱嘴很挑,只吃這種嫩玉米苗,同時為了保證螞蚱的“綠色”,玉米苗從不用農藥。
棚子是厚厚的紗窗網,人只能從拉鏈處進去。螞蚱雖然破壞性大,但生命很脆弱。剛買回來的時候,因為掌握不好干濕度,10萬只螞蚱最后剩下不到一半。陳忠慌了,忙臨時抱佛腳學著上網查資料,找山東的“螞蚱大王”取經。3月底開始,陳忠的螞蚱養殖終于走上了正軌,除自己餐館將其奉為招牌菜向食客推薦外,還通過朋友銷到其他餐館,不到半年,他已經凈賺4萬多元。
吃螞蚱 掐翅膀留肚腹小份38元大份50元
陳忠的農家樂原來的招牌菜是“高原牛肉”,自從有了螞蚱以后,嘗鮮也好,營養也好,幾乎每桌客人都要點這道菜,從最初的遲疑到“再來一份”,慕名而來的食客越來越多。而螞蚱的做法也從單純油炸增加到“麻辣螞蚱”、“椒鹽螞蚱”等各種口味。
雖然時間已近晚上8點,但一桌剛到的客人仍點名要吃螞蚱。只見廚師拿著塑料袋,進入棚子,將個頭大的螞蚱收入“囊中”。隨后將螞蚱放進熱水中清洗,然后撈起,開始去翅膀。吃螞蚱有個講究,肚腹不能去掉。螞蚱的肚腹里全是玉米苗纖維,營養價值都在這里,如果將肚腹去了,就沒什么吃頭了。
翅膀掐去后再沖洗一次,然后將螞蚱倒進翻滾的熱油鍋,幾番沸騰后,濾油、放佐料,然后就是紅鍋爆炒,當螞蚱的香味開始在廚房內彌漫時,一盤椒鹽螞蚱就出鍋了。因為是自己養的,成本就比從外地運來的螞蚱低了很多。“一盤小份38元,大概有80只螞蚱,大份還不到50元,有100多只螞蚱”。
靠螞蚱 帶火農家樂要做龍泉“陳螞蚱”
養螞蚱雖然有技術含量,但并不是高不可攀,如果市場做大了,附近的村民想加入,他會很樂意把技術傳給大家。對此,陳忠自有他的想法:我們這個地方叫桃花谷,環境、植被都不錯,但因為藏在山中沒人知道,所以農家樂發展得并不是很好。如果村民都來養螞蚱,不僅帶火了農家樂,還幫我把螞蚱的名聲打了出去。“青城山的雞肉很出名,但大家一想到那里的雞肉仍是‘梁雞肉’,為什么?人家是老牌、是最正宗的嘛。”陳忠相信,自己的“陳螞蚱”有一天也能和“梁雞肉”一樣出名。現在他還只是在小打小鬧,明年他將擴大養殖規模,按照正規的養殖公司運作,該檢疫的檢疫,該出營養報告的出營養報告,除自己的農家樂消化外,還將外銷。
龍泉驛區農發局負責人楊偉表示,他是前兩天才聽說陳忠的螞蚱的,現已安排相關負責人近日到養殖基地去看看,如果陳忠的螞蚱養殖符合龍泉驛區發展現代農業的扶持條件,將給予政策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