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訪問十二圩不是實地訪問,而是看的一本書,儀征文史專家沈捷先生寫的《鹽都紀盛》。沈老先生是親目所睹了當年十二圩的繁華景象,因而書也就寫得生動感人。我是一口氣讀完這本史書的。
年年歲歲,成千上萬噸的淮鹽、海鹽從十二圩轉運至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口岸,頓使這個臨江小村,一下子繁榮起來。江畔常有二千多條運鹽船只,來來往往,喧喧鬧鬧;十多萬人聚居在小鎮上,忙忙碌碌,熱火朝天;四百多家各式各樣的店鋪,鱗次櫛比,燈紅酒綠。一度十二圩有小上海之稱,人都說:人到十二圩老,船到十二圩小。十二圩的人生活富裕,個個朝氣蓬勃,充滿活力,顯得年青;十二圩鹽船多是能載成百上千噸的大船,一般船只到十二圩就顯得很小,望塵莫及了。于是,我總想實地踏訪一下這個讓我著迷,讓我魂牽夢繞的江北小鎮。
威震大清朝廷的江淮鹽梟徐寶山,擁有人馬數萬,長時間活躍在十二圩。十二圩是一個風水寶地,徐寶山一直重兵把持住這塊流金淌銀的地盤,于是,也就發生了徐寶山與地方官兵、徐寶山與各幫各派之間許許多多斗爭故事。我決定寫一部關于大江梟雄徐寶山的傳記。于是第二次訪問十二圩。這次是親自腳踏實地去走訪十二圩的,陪同的就是沈老先生。
這是一條條石鋪就的東西小街,兩邊沒有掛著金字招牌的店鋪,沒有喧鬧忙碌的人群,與揚州各地許多普普通通的村寨一樣,無聲無息。我們又來到江邊,江水茫茫,浩蕩東下,不見當年千舟競發、帆檣林立的繁盛場面。岸邊蒿草沒膝,蘆葦隨風搖擺。十二圩當年的繁華景象,已經大江東去,蕩然無存了。
大千世界,變化萬千。十二圩的興衰,有著海路的發展、鐵路的暢通多種多樣的因素,我并不覺得驚詫和惋惜。我總以為,十二圩乃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再也不會重現當年紙醉金迷、歌吹沸天的繁華了,心中不免幾分憂傷,幾分惆悵。我倒是在想,十二圩雖然繁華不再了,如果能將十二圩這段厚重的歷史文化保留下來,也是一筆可觀的精神財富。
歲月如梭,改革開放三十年一晃過去了。我還是思念著有過落日輝煌的十二圩。六月,我又一次來到令我向往過、又令我失望過的十二圩。這是揚州市和儀征市作家協會組織的兩地作家赴儀征經濟開發區的采風活動。
汽車開進喧騰的開發區,滿眼是高聳云天的吊塔,焊花四濺的船塢,車來船往的碼頭……,嗬,這哪是十多年前令我憂傷、令我惆悵過的十二圩?當年十二圩是鹽的世界,而今則是船的世界。以往這里只是一兩家修修補補的小船廠,而今卻是能造十萬八萬噸的遠洋船舶和特種船舶,就連海外客商也都紛紛前來訂貨,那種日日夜夜歡鬧喧騰的盛況,絕非當年運鹽的場面可以相比的。
新的經濟開發區,既能造萬噸海船,又能造精美的手機,年產多達70萬臺,是消費者信得過的AAA級品牌;這里還在發展汽車制造工業。開發區管委會丁雪峰副主任風趣地說,開發區如今已經有海里行的、天上飛的、陸上滾的高新產品。今年工業總產值穩超百億。這與當年單單的鹽運相比,真可謂不可同日而語了。
令我大為欽佩的是開發區管委會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沒有忘記十二圩歷史文化這個根。開發區管委會領導和儀征作協朋友帶領我們在十二圩城里,踏訪了一條古色古香的條石長街,又看了當年鹽棧的古門樓,以及裝卸食鹽的棧道,還有通往長江的古運鹽河……。開發區的當家人,能將十二圩這些文化古跡保存下來,是獨具慧眼的。文化是根,將這個根保住,幾度春風,幾度春雨,老根上便會冒新芽,發新枝,成長為參天大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