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腿“大個兒”的最后一跳,有可能成為今后機器人行走的標準模式。是的,如果它更節(jié)能、更簡單,并且適應多種環(huán)境,何必非要學著像人類一樣邁腿。
在卡內(nèi)基#8226; 梅隆大學的機器人實驗室里,研究生喬納森#8226; 赫斯特(Jonathan Hurst)和同事們緊張地盯著一條“腿”——它被架在一個轉(zhuǎn)軸上,活像一條驢腿,而且正像驢一樣不停地圍著轉(zhuǎn)軸傻跳,但跳得還不太穩(wěn),不時踉蹌著,艱難地找著平衡。
這條高1 米左右、重幾十千克的家伙是赫斯特的畢業(yè)杰作,他把它命名為“大個兒(Thumper)”。幾個月來,它一直在實驗室里艱難地學習著跳躍的動作。并非不會行走,而是它的使命就是如此。這個設計來自一個更為雄心勃勃的龐大計劃——Rhex的一部分,其任務是開發(fā)出一個有6 條腿,能走、能爬樓梯、還能跑能跳的機器人。赫斯特的這條腿就是為這位還未降生的機器人準備的。
向自然學習
給機器人裝上雙腿的工作早就開始了。20 年前,MIT 著名的腿實驗室研制出了一條能獨立跳躍的自控腿。這條腿裝備了微型計算機和電源,膝蓋是它唯一的“關(guān)節(jié)”,而“腳掌”則是一個十字架。這條腿長1.5 米,能站立、伸直、朝前邁進并抬起來。
為了適應各種復雜的地形,腿實驗室的后繼者們對三種不同的運動步態(tài)——走、跑、跳分別展開了研究,更多的機器腿被制造出來,它們分別被命名為步行者(Walker)、跑步者(Runner)和跳躍者(Hopper)。很顯然,科學家們的目的,是希望這些功能最終能集合到一個機器人身上。
然而直到目前為止,即使像日本本田公司制造的“阿西莫”這樣的最新一代仿人機器人,能夠慢跑、倒走和上下樓梯,卻仍只能在平坦且沒有阻礙的地面行走,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這時,像“大個兒”這樣會彈跳的優(yōu)點就顯示出來了。
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很多昆蟲、鳥類和獸類都擅長跳躍。一只跳蚤通常能跳到15 厘米高,30 厘米遠;蝗蟲更加厲害,可跳到30 厘米高,70 厘米遠。赫斯特強調(diào),模仿人類不是機器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跳著走的機器腿比像人一樣邁步的腿更節(jié)能,而且可以走得更快。如果跳蚤能跳30 厘米遠,那么以彈跳前進的機器人不用跳30 米,每次一米就足夠躍過很多障礙了。
簡單法則的勝利
在赫斯特之前,傳統(tǒng)的彈跳腿設計幾乎都很復雜:要么是電機帶動齒輪,卻不容易產(chǎn)生自然的彈跳姿態(tài);要么是液壓或氣壓傳動,雖然能產(chǎn)生彈力,卻往往難以控制。也有一些試圖借鑒古老的彈簧。美國宇航局就曾研制過一種彈簧機器腿。赫斯特自己所在的實驗室以前也設計過一種模仿“弓”的彈跳機器腿,當“弓弦”收緊,弓體就被壓彎,從而在豎直方向上產(chǎn)生兩個力,將機器人的身體頂離地面。
和眾多前輩們不一樣,年輕的赫斯特試圖遵循一條古老的技術(shù)原則:保持簡單。首先,他只保留了唯一的關(guān)節(jié):膝關(guān)節(jié),它足夠保證兩個基本的自由度:向上或向下,向前或向后。而踝關(guān)節(jié)和髖關(guān)節(jié)都被拋棄了。其次,他要決定正確的起跳力度和角度。一旦彈跳力和方向確定,腿就能以一定的初速度跳離地面,取得一定的高度和距離。為此,他總共只運用了三個電機:一個調(diào)節(jié)腿的總長,一個控制腿的角度,第三個調(diào)整腿部的剛性。接下來,他用一連串線纜和滑輪的組合作為傳動裝置;最后,他把儲能裝置換成了一對玻璃纖維做的長條形彈簧,它組成了腿最重要的部分:肌肉。當它們在鋼纜拉動下張開時,就像一對拉滿帆的雙翼, 隨時準備著將腿送離地面。
就這樣,3 個驅(qū)動電機、5 根鋼纜和鋁滑輪連接、1 對玻璃纖維彈簧,幾乎就構(gòu)成了這條機器腿原型的全部。和那些全身纏繞了密密麻麻的電線、裝有復雜的電路板、齒輪和電機組合的機器人相比,他的設計可說盡顯簡單之美。
這條腿的靈感也許來自于現(xiàn)代復合弓,連彈簧的材料都一樣。我們知道,傳統(tǒng)弓就是一根輕質(zhì)木料配上弦,而復合弓則采用了新型的玻璃纖維,并在弓上加裝了滑輪和線纜——看上去和赫斯特的機器腿多么相似!人拉弓弦時,滑輪和線纜將力傳遞給弓體,弓體儲存和釋放彈性勢能,只不過是在水平方向,而機器腿利用的則是豎直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赫斯特的設計借鑒并超越了前人的思路。
能量消耗和起跳時的平衡一直是困擾彈跳機器人的難題,腿的自重越大,消耗的能量就越大,同時慣性也越大,因而也越容易失去平衡。研究表明,由肌腱和肌肉儲存和釋放的能量占日常能量總消耗的40%。而“大個兒”跳躍時消耗的能量卻與相同體重的人相當,這很大程度上也歸功于彈簧。據(jù)計算,要保證起跳時的動能,只需要75 克的彈簧就足夠了。而如果將彈簧全都換成電機,重量則要增加30 倍。新的設計無疑大大減輕了機器腿的體重,從而減小了腿跳躍時的慣性,使它不容易摔倒。再加上彈簧本身就是天然的減震器,能量和平衡這兩大難題就這樣被巧妙地解決了。
機器人的一小步
赫斯特共制造了兩條這樣的機器腿,一條在卡內(nèi)基#8226; 梅隆的實驗室,另一條在他的合作者,密歇根大學的吉策爾(Gizzle)教授那里,后者將被裝配在一個名為“梅布爾(MABEL)”的雙足機器人身上,用來進一步研究腿部運動的控制。
更多有價值的工作正在不少研究者那里悄悄進行,比如更清晰的成像技術(shù)、更敏銳的傳感器以及更快速的運算處理芯片,這將使得機器人移動身體時具有更好的“感覺”和“智能”:在最短時間內(nèi)對新的地形狀況作出判斷,為下一次起跳做好準備。有了赫斯特提供的簡單、輕便、高效率、具有良好的彈性和穩(wěn)定性的機器腿原型的幫助,相信這些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事了。
相對于“假肢”這類現(xiàn)實應用而言,更具誘惑力的應用是在航天領域。目前,掌握登月計劃的美國、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的登月工具幾乎都是帶輪子的小車。據(jù)負責中國登月機器人項目的專家透露,未來“嫦娥”登月計劃的首選也是輪式小車。然而,這并非因為車更好用,僅僅因為更合用的機器人還沒有制造出來。實際上,在外星球表面的移動速度并不是那么緊要。早有研究表明,彈跳式的移動方式在諸多方面都挺適合月球。
如果赫斯特的這 項 .意能被成功運用到探月機器人上,無疑將為各國的登月計劃開辟一條新的思路。也許今后的科幻電影里,將不再出現(xiàn)一個個笨重的多輪小車的身影,而是一只只像袋鼠一樣靈活的彈跳機器人——它們跳得足夠高、足夠遠,幾乎能適應各種未知的月表環(huán)境,看上去和飛行器沒多大差別,那將是真正兼擅空中和地面的兩棲機器人。
當然,研究者們并不希望機器人只是像袋鼠那樣能跳。他們還希望在遠距離行駛時能像汽車那樣快,在需要休息的時候可以慢騰騰的陪著散步,甚至還可以搬回家里。這才是人們想要的。但這將是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實際上,相對于彈跳運動而言,輪子、爬行和步行的研究已較為成熟,如何把彈跳運動和這些運動方式相結(jié)合,使機器人具有更高的機動性,正是彈跳機器人最重要的發(fā)展方向之一。年輕的赫斯特對這樣的未來很有信心,“人們希望它發(fā)生,它就會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