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部黑冠長臂猿
Eastern Black Crested Gibbon
文:唐鄭亮資料提供: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陳輩樂博士
東部黑冠長臂猿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只在熱帶和亞熱帶原始森林間飛舞游蕩。但是森林被分割、破碎。它們被囚禁在孤島狀的林區,在找不到食物的人工林包圍下,熬過干旱和饑餓的艱難歲月。它們悠長的鳴聲被看作人類音樂的起源之一,但是鳴聲卻常常招來獵槍。這些樹梢間飄動的精靈,被看作世界上處境最危險的靈長類動物。
物種檔案:
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綱:哺乳綱目:靈長目
科:長臂猿科屬:黑冠長臂猿屬
被列入IUCN紅色名錄保護現狀:極危 CR
物種簡介:
東部黑冠長臂猿是分布在元江(紅河)以東的黑冠長臂猿,大多數學者認為海南黑冠長臂猿也應當和它歸為一個物種。雄性的毛色深黑,頭頂有一撮豎起的毛,而雌性呈淺黃到金 黃色,在頭頂有一塊棱形的黑毛塊,因此得名\"黑冠\"。它們在一生中還會多次變換毛色。目前全球僅存50多只,也是動物學家了解最少的長臂猿。
長臂猿的食譜:
東部黑冠長臂猿從不下地飲水,榕樹的果實是它們的主食,而最喜歡吃的是蒲桃、紅毛丹、黃桐等熱帶水果,有時也會捕食昆蟲。這樣的食譜決定了它們只能在原生林或者樹種繁多的次生林中生存。
長臂猿的棲息地:
重新發現東部黑冠長臂猿的廣西底定自然保護區,是一片喀斯特地區的原生森林,保存了西南地區亞熱帶的自然生態,發現了有100多種野生動物,而恐龍時代的孑遺植物桫欏有1000多公頃成林。
而海南霸王嶺國家自然保護區保存了海南典型的熱帶雨林,在海拔1000多米的山林中生活著巨蜥、云豹、黑熊等珍稀動物,雖然高海拔的植物多樣性稍顯稀少,但霸王嶺已經是海南黑冠長臂猿最后的避難所。
東部黑冠長臂猿減少的原因
1.森林的消失
長臂猿不可能在樹種單一的人工林中找到食物,而迅速擴張的橡膠林正在侵吞云南和廣西僅存的原生林。剩余的原生林也被分割破碎,長臂猿無法越過林間空地,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
2.獵殺
長臂猿的骨、腦曾經被作為藥材受到大規模獵殺,偶爾也會獵取它們的毛皮,但現在獵殺行為已經得到控制。
3.自身生境的脆弱
東部黑冠長臂猿一般一夫雙妻,兩年一胎,生殖能力并不強,如果再遇到惡劣的自然條件很難迅速地恢復種群。而現有的種群數量太少,也可能影響這個物種的遺傳多樣性。
中國的各種長臂猿:
黑冠長臂猿:元江(紅河)兩岸的種群被分為西部黑冠長臂猿和東部黑冠長臂猿,區別在于雌性西部黑冠長臂猿胸前有黑色毛。西部黑冠長臂猿自50年代以來,據統 計有105只被獵殺,現在云南還有10多個種群生存,自然保護區正在破碎的分布區之間建立生態走廊,力圖恢復它們的數量。
IUCN保護現狀:瀕危 EN
白眉長臂猿:雄性有白色的\"眉毛\"而得名,雄性黑色,雌性則為灰褐色。主要生活在印度和緬甸,云南保山郝亢自然保護區還有約30只。
IUCN保護現狀:瀕危 EN
白頰長臂猿:雄性身體為深黑色,因雙頰有白斑而得名。它們在中國云南曾經也有分布,但是最后一次對它們的調查還是在1989年。誰也不知道它們現在是否還在野外生存。
IUCN保護現狀:極危 CR
白掌長臂猿:因手足有白毛而得名,臉四周也有一圈白毛。它們并不用毛色來區分雌雄,而是雌雄兩性都有深淺兩種毛色的個體。2007年,一支14人的國際考察 隊對云南南滾河自然保護區進行調查,沒有發現白掌長臂猿,這意味著它在中國的唯一亞種——云南亞種可能已經滅絕。它最后一次出現的孟連縣原生林,已經變成 了連綿的橡膠樹。
IUCN保護現狀:近危 NT
消失的猿啼
中國戰國時代的銀掛墜上就有長臂猿的形象。它們的分布可能達到過黃河以北。但是遲至18 世紀,長江三峽已經聽不見催人淚下的猿啼了。和很多物種一樣,黑冠長臂猿被命名于19 世紀, 從那開始,西方的生物學家、探險家和傳教士“發現”了亞洲的許多特有物種,也成為它們消失的見證人。黑冠長臂猿于1826 年被予以命名。1884 年,東部黑冠長臂猿被劃分出來作為單獨物種,而海南黑冠長臂猿得名于1892 年。
艱難歲月
云南金平的村民認為獵殺長臂猿會招致災禍,因此金平芭蕉河的西部黑冠長臂猿生存至今。但不是所有長臂猿都如此幸運。中國大陸的東部黑冠長臂猿在1950年代宣布滅絕。據1973至1984年云南紅河州藥材公司的統計,12年收購猴肉干1749公斤,猴骨2299公斤,誰也不知道其中有沒有東部黑冠長臂猿的骨骸。這樣的捕殺直到1993年才停止。沒有動物學家在廣西野外見過黑冠長臂猿,證據只有獵人收藏的毛皮。
在中越邊境重現
2002年,東部黑冠長臂猿在越南北部的高平縣重現,一共有8群40只東方黑冠長臂猿。這是一片中越紛爭中被遺忘了的深山老林,甚至能收到中國移動的手機信號。人們開始在鄰近的廣西靖西縣尋找它們的蹤跡。2006年,香港嘉道理農場的考察隊在廣西底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3群17只東部黑冠長臂猿。而2007年的中越聯合考察隊證實了它們常??缇骋捠?,因此中越林區的長臂猿數量很可能有重疊計算,無論如何,總數不會超過50只。保護區正在和越方商議建立共同保護的平臺。
海南島上的方舟
1960 年代,整個海南島還有2000 多只長臂猿。到了1980 年代初,低地的原始森林已經采伐殆盡,只有霸王嶺還剩下不到20 平方千米的熱帶山地雨林,在動物學家劉振河多方奔走下劃為保護區,成為海南60 多種原生物種最后的方舟,其中只發現了7 只海南黑冠長臂猿。2003 年,有13 只海南黑冠長臂猿生活在霸王嶺自然保護區,這是海南省林業局和香港嘉道理農場聯合調查的結果。
為長臂猿種糧
2004 年和2007 年, 兩只海南黑冠長臂猿嬰兒先后出生,種群數量增加到了15 只,同時還發現可能有離群生活的獨猿。長臂猿是森林的指標物種,同時也是生態系統中的脆弱環節。2006 年的旱災影響了霸王嶺的果樹結實,使海南黑冠長臂猿繁殖期推遲。保護區開始種植各種熱帶果樹供長臂猿取食,但是它們長大成熟還需要十多年時間。僅存的10多只長臂猿也許能將這個物種維持下來,但是能否保持足夠的遺傳多樣性還是個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