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六百年前,陶淵明寫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記》,詩人崇尚自然,渴望幸福安康的愿望曾令古往今來的文人雅士和百姓向往。今天,在有“城市山林”美譽的鎮江西南,十里長山腳下,有一處真實的桃花源。這里山明水秀,桃紅茶綠,瓜果飄香;這里民風淳樸,生活殷實;這里交通便捷,信息暢通。這里就是正在建設中的鎮江市嶂山農業科技示范園所在地,潤州區蔣喬鎮嶂山村。
早在六十年代,嶂山水蜜桃就被市民所喜愛,近幾年村委會因勢利導投入巨資,組建果品協會,鼓勵村民開墾荒地,發展經濟林果,如今水蜜桃種植己達千畝。2007年春季,我和幾位文友驅車到嶂山村觀賞桃花,一進村口,就見低田里、山坡上處處是粉紅的桃花。小路彎曲,我們下車順著山路漫步,迎面來了一位肩扛農具的中年婦女,她笑著對我們說:“又是來看桃花的,往里跑,里面的景致更漂亮!”從果農的話語里,感覺到看桃花的人不止我們一行。我上前問道:“你家種了多少棵桃樹?”“六七十棵!”“加入協會沒有?”“村里的果農都已加入,自從參加協會以后,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包裝,統一收購,我家的畝收入增加到三千元!”她開心地朝我笑著,然后就匆匆地走了。
我們沿著山路前行,路旁的油菜花燦然若金,不遠處山坡上盛開著一大片粉紅色桃花。穿過桃園,沿著蜿蜒的山路經過一片松林,不知名的小鳥在林中歡樂鳴叫,我們似乎被魔力吸引,順著小道穿過一片茶園,來到一座小型水庫旁,一群白鴨游弋水面,水庫周邊楊柳依依,粉紅色桃花、雪白色梨花,一團團、一點點從山林中跳出。不遠處,一幢幢農家別墅整齊地依檀七公路而立。那一次,我們竟忘記了吃午飯的時間。
時隔不久,我因工作又去嶂山村。當我來到春天去過的桃園時,眼前的變化令我吃驚,寬敞的水泥路通向桃園,而以前的油菜田里已經蓋起了培育高檔蝴蝶蘭的溫室大棚,1.5萬平方米的鋼結構玻璃大棚像一只巨大的彩蝶停歇在青山之中。嶂山農業科技示范園在緊張快干中日趨成形。我趕緊撥通村支部書記孫保定的電話,提出要會會他,他說他正在南徐新城撤遷現場,一時走不開……沿著水泥路進入培育蝴蝶蘭的溫室大棚,碰上從天津來的技術員小郭,他告訴我,以前擔心隨老板來鎮江會不適應,生怕遇到前熱后冷的現象,通過二三個月的接觸,已經沒有這個感覺了。自從項目進場之后,蔣喬鎮、嶂山村以及農經局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班子,坐鎮協調征地、通電、通水,就連員工吃飯住宿這些問題,都一一考慮到了,令他們十分感動。在溫室大棚里,一位四十來歲、在這里打工的本村農民告訴我,她是一位下崗工人,在這里每月可拿七百元工資,還替她繳了“二金”,而且離家近,既免了途中的風雨日曬,又能照顧到家里。她還說自從農業科技示范園落戶以后,不僅有許多村民在這里工作,而且通電通水,造橋鋪路,方便了村民。由于嶂山村毗鄰市區,連接312國道、揚溧高速,環境優美,交通便捷,目前己被列入鎮江市潤州區都市農業園區建設規劃內。嶂山農業科技示范園只是其中一個項目,這里還將建設農產品加工區、生態旅游區、高效農業生產區。
一陣陣鑼鼓聲從不遠處的嶂山文化活動中心傳來,我快步趕到那里,只見一群村民在門前場地上跳馬燈。在現場巧遇嶂山果品協會會長盧大寶,他說嶂山跳馬燈的歷史已有200多年了,以前每逢跳馬燈,男女老少齊上陣,熱鬧非凡。在沉寂若干年以后,村委會又發動老同志組織村民重跳馬燈,同時投入幾百萬元建成村民文化活動中心,清潔美化村莊,村民們由衷地感到日子越來越紅火了。我站在一旁觀看村民們的表演,從村民矯健的動作、洋溢的笑容、舒朗的笑聲中,我感到,深藏在村民心中的那份喜悅和激情,正在不斷地噴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