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昆劇擁有近500年歷史,這是一條令人贊嘆的戲曲文脈。與改革開放同步而生的上海昆劇團,則經歷了中國當代最為輝煌的30年,可謂生逢其時。500年的歷史積淀,30年的突飛猛進,奏出一曲上海昆劇雄渾悠遠的樂章,古老的民族戲曲藝術放射出絢麗的光彩。
在梳理“上昆”30年的業績時,我們自然會把視點回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初,重新關注那些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昆曲藝術所制定的政策。令人慨嘆的是,在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能為昆曲這一似乎瀕于滅亡的藝術提供一塊重生空間,實屬難能可貴。正是這些舉措造就了著名的“昆大班”,為昆劇之后的發展創造了機會。這,是一種卓識遠見,更是一種歷史功績。然后,才有了60年代初上海青年京昆劇團轟動香港的演出,才有了1978年“上昆”的成立。時值“文革”結束之際,臥薪嘗膽的昆劇人終又迎來了一次機會。
在此以前,可以說上海還沒有專業昆劇團的建制歷史,因此,“上昆”的建團是為開先河之舉。值得自豪的是,在“上昆”成立至今的這30年問,昆劇藝術家們沒有辜負國家文化部、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宣傳主管部門對昆劇的重視和支持,展現了昆劇悠久的歷史人文內涵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滿足了國內外大量觀眾的審美需求,很好地完成了傳承文化傳統、弘揚民族藝術、積極開拓創新的歷史使命。
確實,“上昆”30年來走過的正是一條傳承與創新并行的發展之路。藝術家們挖掘、改編、整理、新創的歷史劇和現代戲多達60余出,從2003年始又創作了新編歷史劇《班昭》。《班昭》以精良的制作、深邃的意境和真切感人的表演,征服了專家和觀眾,獲得2005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劇目獎”的榮譽。從2005年始,劇團又整理創排了湯顯祖“臨川四夢”之《邯鄲夢》,甫一登場,即引起轟動,并于2007年榮獲第12屆文華劇目獎殊榮。2007年四本《長生殿》的上演,進一步顯示了“上昆”的實力,四本演出既聯絡貫穿又獨立成章,一氣呵成,獲得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四本《長生殿》的排演,顯現出在昆劇表演藝術支撐下的傳統戲曲文本與現代戲劇綜合藝術的完美結合,傳統戲曲文化精髓與時代審美感的有機結合,古老昆劇在現代舞臺上煥發出時代的魅力。
30年彈指一揮間。“上昆”所取得的優異成績,首先仰仗于一大批敬業奉獻的老藝術家,是他們書寫了“上昆”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業績。直到今天,這些老藝術家依然是“上昆”面向未來的資源保障和充沛底氣。其次歸功于年輕一代藝術家群體的崛起,在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關心指導、老藝術家的精心帶教下,“中國戲劇梅花獎”的桂冠、“上海領軍人才”的殊榮相繼落在這些優秀青年演員身上,張軍、谷好好、繆斌、吳雙、沈昳麗以及黎安、倪泓、余彬、胡剛、袁國良、丁蕓、侯哲、季云峰、趙磊、陳莉、翁佳慧等已構筑起一個強大的第三梯隊,形成昆劇新一代生力軍,為上海昆劇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如今,大好的時代和優良的環境,正造就著又一次難得的機遇。對傳統昆曲文化的搶救、整理、改編,是一項任重道遠的艱巨工作;而劇目的創新和拓展,更是需要藝術主體意識的不斷覺醒和超越。然而,作為表演藝術的歸結,昆劇是要面向演出市場的——要演,要多演,要演“好戲”,更要演好戲,劇目的選擇和質量的要求,迫使我們作更多的思考。“上昆”不僅要解決好“演什么”的問題,更要研究“怎么演”的問題。盡管我們看到了昆劇進校園的雙贏益處,然而這并不可能成為昆劇演出市場的主體。說到底,“要贏得更多年輕觀眾”的實現,應該更多體現在社會層面之上。
如何有效地爭得演出市場,這一直是我們思考的中心話題。我們要創演出品牌,要做有影響的演出。就在我們苦苦探尋之際,國家對民族節慶活動的保護和弘揚讓我們眼前一亮——讓昆劇緊隨大文化概念,把傳統劇目和創新劇目與民俗文化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有效地開拓演出市場,維護良好的昆曲生態環境。同時,結合民俗節慶的昆劇演出,既能挖掘、展示昆劇中的傳統文化精神,也能讓觀眾通過觀劇,深入了解和體驗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從而為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提供一個契機。事實證明,“傳統·中國”民俗節慶系列演出,已成為“上昆”新的演出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2007年組建的上海京昆藝術中心和專辟的京昆藝術發展基金,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對京昆藝術的有力扶持,同樣也為昆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動力。
我們將“上昆”已有的成績視為今天再攀高峰的基石。在建團30周年之際,我們謹向所有關心、愛護“上昆”的領導、師長和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讓我們共同營造、共同期盼上海昆劇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