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三角形的一個頂點和這個頂點的對邊中點的線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線,它是三角形中的三種重要線段之一,應用比較廣泛,下面舉例說明.
1. 用于求邊長之和(差)
例1如圖1,AD是△ABC的中線,若△ABD的周長比△ADC的周長大5,試求AB-AC的值.
<\\\\192.168.2.123\\00\\七年級數學人教版2008年3月\\分析.tif>[分析:]根據所給條件我們無法求出邊AB、AC的長,由△ABD的周長比△ADC的周長大5,再根據中線的性質,可用整體思想予以解決.
解:因為△ABD的周長為AB+BD+AD,△ADC的周長為AC+DC+AD,所以(AB+BD+AD)-(AC+DC+AD)=5.從而可得AB+BD-AC-DC=5.
又因為AD是△ABC的中線,所以BD=DC.所以AB-AC=5.
2.用于求三角形的面積
例2如圖2,AD是△ABC的中線, E是邊AC的中點, F是線段AD的中點,G是線段AE的中點. 若△AFG的面積為2,試求△ABC的面積.
<\\\\192.168.2.123\\00\\七年級數學人教版2008年3月\\分析.tif>[分析:]由于AD是△ABC的中線,△ABD和△ADC等底同高,所以它們的面積相等.
又因為E是邊AC的中點,則DE是△ADC的中線,所以△ADE和△DEC的面積相等.
同樣可得△AEF和△DEF的面積相等,△AFG和△FGE的面積相等.
如此便可以找出△ABC與△AFG的面積之間的倍數關系,從而求出△ABC的面積.
解:因為G是線段AE的中點,所以FG是△AEF的中線.故△AFG和△FGE的面積相等,S△AEF=2S△AFG= 4.
同理可得S△ADE =2S△AEF=8,S△ADC =2S△ADE=16,S△ABC=2S△ADC=32.
3.用于方案設計
例3某中學校園內有圖3和圖4所示的兩塊三角形空地.學校準備將這兩塊空地綠化,要求把圖3所示的空地分成3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把圖4所示的空地分成4個面積相等的三角形.現向同學們征集設計方案,請你設計一套方案,并簡要說明理由.
<\\\\192.168.2.123\\00\\七年級數學人教版2008年3月\\分析.tif>[分析:]這是一道既動手又動腦的實際操作題,方案設計方法不唯一.我們可以利用三角形的中線的性質進行設計.
解:如圖3,分別作中線AD、BE,交于點P.連接PC,得△PAB、△PBC、△PAC.
∵△ABD、△ADC等底同高,△PBD、△PDC等底同高,
∴S△ABD=S△ADC,S△PBD=S△PDC .
∴S△PAB=S△PAC .
∵△BCE、△BEA等底同高,△PCE、△PEA等底同高,
∴S△BCE=S△BEA, S△PCE=S△PEA.
∴S△PBC=S△PAB .
故S△PAB=S△PBC=S△PAC .
如圖4,作△ABC的中線AD,取邊AB的中點E、邊AC的中點F,連接DE、DF,將△ABC分成4個三角形.
因為AD是△ABC的中線,所以 S△ABD =S△ADC .
由于DE、DF分別是△ABD和△ADC的中線,所以 S△ADE=S△DBE,S△ADF =S△CDF .
故S△ADE=S△DBE =S△ADF=S△C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