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如鵬

這個基層縣級政權在廢墟中如何恢復重建?1000多干部,這個劫后余生的特殊群體,又是怎樣演繹“災民”與“救助者”的雙重角色?
汶川地震,“地下”震中雖然不在北川,但“地上”震中卻非這個全國惟一的羌族自治縣莫屬。
在這場特大災難中,每4個死亡或失蹤者之中,就有一個是北川人。
災難也讓北川縣政府機關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全縣黨政機構、事業單位1931名在職在編干部,436人遇難。其中,縣級領導干部5人,科級領導干部80人。
縣法院43人中僅幸存16人。民政局、教體局整個單位就各剩下一人,而縣統戰部、婦聯無一幸存。震后,政府機構幾乎完全癱瘓,無法運轉。
但幾萬傷員需要救助,十幾萬災民需要安置,成批的救災隊伍需要被分散帶往幾百個村莊,接踵而至的救災物質需要接收、分發。
殘缺的政府機構,面臨著數倍于平時的工作任務。
這個縣級政權在廢墟中,如何恢復重建?這個1000多人的特殊群體,又是怎樣演繹“災民”與“救助者”的雙重角色?
三天內,兩次下文明確紀律
6月20日,張閃國盼來了兩位新同事李遠賢和楊敬釗。
這些天,作為北川縣水務農機局惟一的高級工程師,為了盡快拿出全縣水利重建規劃方案,張閃國正帶著幾個人忙得沒日沒夜。新同事的到來,讓急需人手的他們得到了補充。
李遠賢、楊敬釗二人原來分別是四川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和眉山市水利局的工程師。此次,他們受省委組織部選派到北川掛職,作為專業技術干部,支援水務農機局的工作。
與很多政府機構一樣,北川縣水務農機局在這次地震中損失慘重。全局54名在職職工,有20人遇難,十多人受傷,至今還有兩人仍在醫院治療。
地震時劇烈的晃動,雖然沒有震倒水務農機局的辦公樓,但摧毀了它四周的所有建筑,并使它嚴重傾斜。至今,這座搖搖欲墜的危樓還鶴立雞群般地矗立在廢墟之中。
據水務農機局副局長汪勇回憶,當時,他們曾冒死上去搶了一些資料,“主要是財務資料和少量技術資料”。后來,“就再不敢進去了”。刨出了9個人,但由于缺乏大型器械,最后仍有50多名同事和家屬埋在下面,“沒有辦法”。
“凡是幸存的黨員干部,不許退后,都必須回到抗震救災的第一線參加戰斗。”水務農機局干部張閃國負責護送5名小學生向任家坪轉移,在路上,他聽到縣委書記宋明對在場的干部大聲吼道。
縣委組織部部長王理效事后回憶說:“在(震后)最初的幾天,原來的部門全被打亂了,我們只能把所有的干部集中起來,由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調配?!?/p>
5月17日,北川縣在擂鼓鎮成立了縣抗震救災指揮部,下設綜合組、人力資源調度組、機動應急組等8個工作組,統一負責全縣抗震救災工作。
當時,全縣1900多名干部,400多人遇難失蹤,100多人重傷,近100人因家人受傷沒法離開,實際能用的只有1200多人。
縣抗震救災指揮部成立的第二天,就發布了《關于加強抗震救災期間機關干部管理的通知》的文件。
這份編號“北委震災3號”的文件,對干部的管理進行了逐條規定:實行嚴格的考勤制度,早上7:30上班;實行輪休制,所有崗位每天必須有人在崗;實行請銷假制度,請假必須到人力資源調度組備案;對不服從安排的,嚴肅處理……
宋明說,“我理解,地震就是一場戰爭,抗震救災就和指揮戰爭一樣,需要戰爭時期的一些特殊紀律和決策方式。”
但在那段特殊時期,“3號”文件似乎并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
5月26日,指揮部又發布了“北委震災10號”文件《關于建立抗震救災相關制度的通知》。
這份通知的內容與“北委震災3號”基本相同,只是進一步要求,每個干部必須實行每日報告制度。匯報內容包括當日工作完成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工作建議、次日工作安排等。
“10號”文件還補充規定,每組每天輪休人員不得超過20%,其余人必須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縣級領導干部請假需縣委書記批準,其他人員請假由各組組長掌握,正科級領導干部請假超過3天需經縣委書記批準……
為什么在不到10天內,要連續下發兩份內容基本相同的文件?
當地一些干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救災初期,確有少數黨員干部脫崗,“人找不著,電話也打不通”,使本就缺少干部的救災工作雪上加霜。
片口鄉在北川有“小成都”之稱,是當地數一數二的重鎮。地震發生后,鄉黨委書記母賢武為了照顧自己受重傷的孩子,一直沒有向縣里匯報當地災情。
由于始終沒有片口鄉的消息,縣里的領導“急得發跳”。5月23日,為了在大災面前嚴明紀律,縣委決定免去母賢武片口鄉黨委書記的職務。
“哪里有群眾,哪里就要有干部。”宋明說,“為了孩子脫崗,平常可以理解,但在這種大災面前,絕不能容忍?!?/p>
十天中,工作組變動4次
一直在任家坪維持秩序的張閃國,5月14日晚終于見到了自己的妻子。大災后的重逢,二人喜極而泣。
但遍體鱗傷的北川,使他們沒有時間和心情講述分別的經歷。很快,張閃國就回到縣搶險指揮部,負責帶領綿陽市委組織部的調查組,前往遠離縣城的香泉鄉調查災情。
從香泉鄉回來,張閃國接到了新的任務,到綿陽市水務局參加災后重建規劃工作。接下來,在綿陽市的十幾天,成為張閃國記憶中“最累、最難熬的日子”。
由于縣里缺人,到了綿陽市,張閃國又陸續被安排了幾項新任務:負責縣指揮部項目爭取組在綿陽的業務;負責縣水務農機局與上級的聯系;負責唐家山堰塞湖下游淹沒區撤遷預案的制定。
這期間,張閃國每天要找無數的人、跑無數的路、準備無數的材料……常常一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在經歷了最初幾天的搶救后,安置、防疫、重建、防汛等一系列工作接踵而至?!澳菚r,干部們的主要精力是擔負指揮部工作組的工作,但各自部門的業務也需要恢復,只能加班加點干。”王理效說。
事實上,張閃國所在的項目爭取組并不在最初所設的8個工作組之列,是5月19日才增設的。文件稱,這是為了爭取更多的救災政策和幫扶支持。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翻看了縣指揮部下發的所有15份“北委震災”文件(第11號文件已經丟失),發現在從5月17日到5月26日的十天里,下發了4份文件,調整工作組的安排。
從最初的8個組,到9個組,再到11個組,最后到12個組。不僅是數量上,在具體分工上也有很大的變化。
比如,“7號”文件取消了機動應急組、交通運輸組,增加了群眾安置組、鄉鎮救災組、災后重建組和綿陽受災群眾服務組。
三天后,“北委震災9號”文件又取消了項目爭取組、鄉鎮救災組、人力資源調度組,增設了道路交通組、社會事業組、對口支援聯絡組和農村救災指導組。
據王理效介紹,那段時間每天晚上八點,縣委都要召開常委會,“總結當天的工作,布置次日的任務”。
“情況天天都在變,每個階段的工作重心也不一樣,我們的工作所有需要隨著改變,跟平時肯定不一樣?!蓖趵硇дf,在平時,縣里發一份文件,可以管一兩年,甚至更長,但在當時“一份文件可能只管兩三天”。
除了文件中列出的工作組,王理效說,還臨時安排了一些工作組。比如,唐家山堰塞湖搶險組,“在水利部、武警部隊介入前,縣里已經多次安排了人上去調查”。但這些工作組存在的時間太短,“根本沒辦法寫進(文件里)去”。
通過忙碌的工作,排解內心苦痛
5月27日,汛期即將來臨。張閃國回到北川。
每年6、7、8月是北川的雨季。這片年均降水量1300毫米的山區,今年很可能又是一個豐水年。
對全縣河道最清楚的張閃國,終于有時間考慮此前一直擔心的河道防洪設施了。
在地震中,北川共有55座重要橋梁被毀。全縣的堤防工程因地震垮塌、斷裂,全部損毀。除了唐家山外,還有15處堰塞湖。
擔任局河道組組長的張閃國,回到北川后,白天深入處置現場,組織隊伍實施堰塞湖排險和河道清理。
同時,作為水利重建規劃組組長,晚上回到帳篷后,他還要作災害損失評估、災后重建基礎數據和資料的整理。
但此時的他不會知道,縣委組織部正在考慮提拔他擔任局紀檢組長。
縣水務農機局局長鄧躍明說,現在局里急缺張閃國這樣的技術型領導干部。在鄧躍明看來,盡管張閃國只是事業干部,但并不妨礙提拔他擔任行政領導職務。
地震后,北川縣組織部一直在對在崗的1200多干部進行考察,希望從中提拔一批“填補因地震造成的領導崗位的空缺”。
6月11日,記者見到王理效時,他正和幾位組織部副部長商量提拔干部的事。
當天,北川縣擬提拔的78名干部的公示期即將結束。稍后,縣委常委會將會對這份名單進行最后討論。
據王理效介紹,這些干部都是各個部門推薦,在抗震救災中表現突出,經組織部初步考核,篩選出來的。

事實上,這78名干部中大部分,都已經到新崗位工作了,只缺正式任命?!澳壳?,我們工作的重點,就是把領導班子配齊。”王理效說,“這樣,各個部門才能有效地開展抗震救災工作?!?/p>
但最讓王理效擔心的是,北川的干部既要承擔超負荷的工作壓力,又要承受失去親人的心理痛苦。“群眾有問題,可以找干部解決。干部又該找誰呢?”
王理效給本刊記者講述了一件事。他曾讓一個連著工作了幾天的干部休息,可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跑來上班。詢問原因,他說“我去哪休息呢?家已經沒了,親人也沒下落。這里是我唯一可去的地方”。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發現,不少干部都有意識地讓自己忙忙碌碌,不讓自己閑著,似乎想通過這種方式排解內心的苦痛。記者曾幾次看見一名干部只要閑下來,就會盯著電腦屏幕上,凝望震前北川縣城的照片發呆。
新機構取代抗震救災指揮部
5月31日和6月6日,張閃國所在的水務農機局迎來了兩位新領導。
一位是省建設廳的尹久亮,另一位是綿陽市水務局的王明紅。他們分別是四川省組織部和綿陽市組織部選派到北川掛職的干部。
尹久亮是5月28下午接到的通知,29日填報名表,30日省里開了一個歡送會。第二天,尹久亮就與省里其他78名處級干部,各自帶著行李,奔赴6個重災區了。
在北川掛職的一年中,尹久亮任縣委常委,負責制定全縣城鄉建設規劃。同時,分管水務農機局。
與尹久亮相比,王明紅的北川之行,顯得更加倉促。
6月6日上午11點,市里通知他到北川開會?!暗搅瞬胖朗菕炻殑訂T會,開完會就留下了?!迸c這位水務農機局新任副局長一起到北川的,共有綿陽市的102名干部。
王理效說:“沒有他們的加入,我們很多工作至今都無法展開?!?/p>
6月17日,綿陽市和北川縣領導在安縣召開會議,宣布成立“北川羌族自治縣重建工作黨工委、管委會”,取代原先的縣指揮部,全面負責下一階段北川的重建工作。
這一天,離北川縣抗震救災指揮部成立,正好過去了一個月。
北川重建工作黨工委成立翌日,召開了縣災后重建工作大會。在會上,正式宣布新提拔78名干部,張閃國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