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風

普適價值并不是西方人的專利,它既然是普適的,那中國人就可以與西方人共同塑造之
有人贊揚汶川大地震中民眾、軍隊和政府的表現,使用了“普適價值”一詞。這引起了一些爭議。有些人也許認為“普適價值”是西方的。真是那么回事嗎?
所謂普造價值,顧名思義,就是大多數人對待他人的某些基本理念。這些價值之所以是普適的,乃是因為,它是由人之為人的一般屬性所規定的。這牽涉到形而上學,最起碼涉及倫理學,談起來太復雜,簡而言之一句話:不論是什么人,他(她)總歸是人。而人之為人,就有一些本質屬性(自然,nature)。基于這種本性,人乃是平等的,享有人格尊嚴,享有自由等等。這些就構成了普適價值。
這些普適價值是普適的,意思是說,它是超越任何畛域的。不論屬于哪個階層,人都會希望享有尊嚴、自由,被他人平等對待;當然,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也都同樣希望享有尊嚴、自由,被他人平等對待。普適價值之普適是說,它們是針對人的一般性而言的。中國圣賢早就說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人是生活于社會之中的,生活于一整套制度之中,生活于某種文化之中,而人之為人的那些普適的傾向,也即上述普適價值,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構成了一種倫理性要求。建立有助于人之尊嚴、平等、自由的制度,乃是一種普適的政治任務。一個社會的諸種制度如果做到這一點,就是好的制度,優良的制度,或者人們所說的人性化的制度。
因此粗略說來,有這樣一個邏輯鏈條:人的共同屬性形成了普適的價值,普適價值又規定了優良制度的一般特征。這種優良制度則約束政府官員,使之在行使權力的時候比較人性化,尊重民眾的尊嚴、自由、權利,并平等地對待民眾。
當然,由于種種原因,并不是所有社會都形成了此種優良制度。可以說,完整地體現普適價值的制度,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現實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完整地達到。不過,差不多每一個社會都在進行這方面的探索,由于歷史條件不同,甚至僅僅由于某種歷史的偶然因素,探索的結果會有不同。
從歷史上來看,中國人與歐洲人,及其他文明的人們,都具有尋求此種有助于實現普適價值的優良制度的意愿。而且,在近代之前所形成的制度,也無明顯的優劣。但自英國建立憲政制度之后,差異明顯擴大。這一點,近代中國人痛苦地感受到了,因而,發奮向西方學習。
然而,所謂向西方學習,不過是建立優良制度的內生要求的另一種表達而已。中國人是與西方國民本性相近的人,所以,中國人也有普適價值的訴求,也希望理順國家權力與民眾的關系,希望生活在一個享有尊嚴、平等、自由的制度安排之下。只是,西方國家率先發現了相對有效的制度,如法治、民主。國人當然可以利用后發優勢,借鑒西方制度,以設計自己的制度。
過去三十年中國的變化,本質上就是國家逐漸放棄全包全攬,中國人所具有的與其他人相同的訴求逐漸獲得實現。從制度演進的角度看就是國家逐漸按照普適價值變革其制度。
人們說地震中政府的表現又有了進步,就是說政府沿著這個方向又邁進了一步,在行使其權力時更多地考慮了民眾的尊嚴與自由。當然,人們期望政府做得更好。
國人關于平等、自由、尊嚴的訴求,政府的變革努力,時時都與普適價值發生關系。普適價值并不是西方人的專利,它既然是普適的,那中國人就可以與西方人共同塑造之。國人的努力完全有可能使普適價值的內涵更豐富,并可能發現旨在實現普適價值的更多制度安排。
而做到這一點的前提是,承認普適價值的客觀存在,承認它不是西方人的專利,也是中國人的普遍訴求。拒絕承認普適價值,在某程度上就等于說中國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中國人理解的平等、尊嚴、自由與別人不一樣。但是,一個個具體的中國人會把自己看得如此獨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