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艱難時世
美國《時代》/10月13日
金融市場的泡沫破裂,銀行的紛紛倒閉,使美國經濟目前處于螺旋下滑的狀態:生產和銷售都出現了下滑,失業率也攀升至5年來的新高。現在的分歧只是:美國將經歷的是如2001年網絡泡沫破滅時那樣短暫而相對溫和的不景氣,還是會陷入像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一般的嚴重經濟危機?
佩林的問題
美國《新聞周刊》/10月13日
在副總統候選人辯論中,共和黨的佩林憑借自己出色的表達技巧贏得了勝利。而在競選過程中,她也將自己視為普通美國民眾的代表。這種戰術相當高明,但美國需要一位具備智慧和知識的副總統去輔佐總統來拯救國家,而佩林所仰仗的這種頭腦發熱型的民粹主義說到底無法解決問題。
世界站在懸崖邊緣
英國《經濟學家》/10月4日
即使美國眾議院在再次表決中讓布什政府的7000億美元金融救市計劃得以通過,也并不多值得慶祝。因為救市方案只是減輕了金融市場諸多問題的壓力,而不是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目前,這場金融危機正從美國一路蔓延至歐洲,直至香港、俄羅斯和印度,而且危機的范圍也從金融市場擴大到了實業經濟。因此想要應對這場日益全球化的危機,各國政府所需要做的已經不僅僅只是相互溝通,而是需要協同行動。因為過去的經驗證明,局部性的救市計劃經常是事倍功半,而且經常給鄰近經濟體帶來不確定的后果。而全球央行在控制流動性問題上的共同行動已經讓高攀的油價大幅下落,并在很大程度匕打消了全球對于通脹的擔心。因此各國政府都應該攜手合作,穩定金融市場,幫助銀行渡過危機。這樣做不僅能穩定人心,更能有效節省救市成本。
麻生與謝野之戰的前世因緣
日本《要素》10月
麻生認為應該以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如果你們愿意把我稱作老牌凱恩斯主義者的話,盡管那么稱呼就是了。”在財政方面號稱鷹派的與謝野則完全不同,他希望將消費稅從現在的5%提升到10%,把提升的部分當作“社會保障稅”。經濟政策觀的不同,為在選舉中飽受磨練的兩人,埋下對抗的伏筆。
恐懼引發恐慌
德國《明鏡》/10月6日
在金融危機浪潮中,德國第二大房貸債權人——慕尼黑不動產抵押銀行也由于出現數百億虧空而瀕臨破產。四分之三的德國人擔心銀行倒閉,不少人甚至打聽存款是否安全。德國總理參加周末巴黎小型金融峰會后立即趕回柏林召開緊急會議,尋求拯救良方并表示政府將為商業銀行撐腰。
等待法國人的是什么
法國《新觀察家》/10月2日
這是一場大的考驗。法國衛生青年體育和社團生活部部長巴切羅一手推進的關于醫療、社保的改革到了決策的時候。在社保面臨巨大赤字的情況下,巴切羅的計劃遭到質疑,因為它有導致不公平,進一步惡化這個系統的危險。調查顯示,74%的法國人已感受到這種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