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優化司法權配置。進行這種優化的原則是清晰的:維護法院的地位,強化檢察機關對偵查權的監督與控制。
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原則同意中央政法委員會關于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若干問題的意見。會議要求司法部門在繼續抓好2004年中央確定的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事項的基礎上,從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出發,以維護人民利益為根本,以促進社會和諧為主線,以加強權力監督制約為重點,緊緊抓住影響司法公正、制約司法能力的關鍵環節,進一步解決體制性、機制性、保障性障礙,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應當說,這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決定。當下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情勢相當復雜,各種社會矛盾比較突出,各種權利、權力、利益糾纏在一起,社會不同群體之間、民眾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比較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體系,就顯得尤為必要。這樣一個司法體系,可在民眾之間發生糾紛時,及時應受害人之請提供有效的救濟,化解糾紛,阻止個體間的糾紛演變成社會群體之間的對抗。同時,假如某個政府或其官員侵害民眾權利、利益,司法機構應民眾之請,及時提供有效救濟,自然也可以約束官員濫用權力的沖動。
那么,為化解社會矛盾,至少為使社會矛盾不再激化,就必須迅速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讓司法有效地發揮其本來應有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高層所欲推進的乃是司法體制改革,而不是關于某項司法程序的細枝末節的改革。所謂的司法體制,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首先是司法在政府結構中的位置。司法是政府的一個組成部分,因而,司法體系能否公正、高效、權威,極大地取決于司法部門與政府的其他部門,主要是政治部門、行政部門、立法部門之間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不論在哪個國家,司法部門在政府各部門中都屬于相對弱勢的部門,而在中國,各級政府的政治部門、行政部門控制著本級及下級司法部門,各級人大有時還試圖對司法部門進行個案監督。
正是因為司法部門長期處于這種位置,所以,司法部門缺乏必要的權威。按理,司法判決具有“終局性”,但在中國,民眾打完官司,照樣去到政治、行政部門上訪。這樣的司法部門是無法有效承擔其社會治理功能的。司法體制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在政府結構中為司法部門確定一個合理的位置,讓它享有履行自己職能所需要的足夠的權威。
司法體制改革的第二個層面是司法體系結構的合理化。人們通常所說的司法部門、司法體系,是由多個部門的多種權力組成的,包括警察部門在刑事案件中的偵查權,檢察機關的公訴權,最后是法院的審判權。這幾個部門之間的關系是否合理,極大地影響著整個司法體系的公正性和權威性。
目前中國司法體系的一大問題是,法院缺乏足夠權威,檢察機關的角色不甚明確,司法權結構存在著一種倒置現象:在刑事案件上,公安機關左右檢察院,檢察院卻又監督法院。這樣的結構是反常的。司法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優化司法權配置。進行這種優化的原則是清晰的:維護法院的地位,強化檢察機關對偵查權的監督與控制。
司法體制改革的第三個層面是法院體系與法院運轉機制的改革。法院是司法體系的樞紐,因而,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體系,最終需要落實到法院的體制與機制改革。目前法院體系的最大問題是高度行政化,及由此導致的高度地方化。在整個政府結構中,法院被當成一個一般行政機構對待:不同層級法院之間的關系也是高度化行政化;法院內部也是按照行政化模式管理。法院體制改革就必須“去行政化”,為此,需要考慮對法院的設置進行改革,比如使法院與行政區劃相剝離,法院內部也應當更加強調專業性、平等性。
由此可以看出,司法體制改革任務繁多,且每一項改革的難度都相當之大,因為它涉及到政府結構的調整,涉及到司法體系內部權力的再分配。因此,推進這方面的改革需要十分慎重。但是,考慮到中國目前的社會、政治現狀,司法體制改革又是十分迫切的。主持改革的部門需要在這兩者之間平衡,但至關重要的是,司法體制改革必須及時啟動,并且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進行下去。只有具有這種改革決心,相關各方才會積極地尋找合理的、有效的改革方案。更重要的是,不斷推動這方面的改革,對于維持社會秩序穩定本身亦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