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生活模式的巧妙混合,使一個文明共同體能夠在連續性與活力之間保持均衡,它的人民的心靈也會更為豐富。這就是幸福的標志之一。
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10月12日在京閉幕。這次會議引領整個中國將改革的關注點再次聚焦于農民。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在新的起點上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大原則。
這份文件明確斷言,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為此,“決定”提出,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
這樣的決策是十分明智的。按照均等化原則,公共財政覆蓋鄉村社會,是政府的責任所在,也是文明健康演進的命運所系。
城市與鄉村,是人類所形成的兩種有所不同、卻又密切相關的生活模式。任何一個較為龐大的文明共同體,都會同時存在這兩者。
城市創造財富的效率固然較高,但鄉村的文化卻具有更悠久的傳統。城市是理性的,鄉村是感性的。城市象征著人追求不確定的未來的天性,鄉村卻連接著穩定的大地。兩種生活模式的巧妙混合,使一個文明共同體能夠在連續性與活力之間保持均衡,它的人民的心靈也會更為豐富。這就是幸福的標志之一。
當然,進入現代之后,如何維系鄉村文明,又如何保持鄉村文明對日益城市化的人口的吸引力,變成了一個問題。
可能妨礙人們接受鄉村生活的重要因素是鄉村的公共品供應水平低下。公共品是花費納稅人的稅款,由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于民眾的物品或服務。不過,在發達國家,通過恰當的制度安排,已經相對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基本的解決思路就是政府公共品供應的均等化。也就是說,政府在安排公共品供應的時候,平等地對待城市、鄉村,甚至在很多時候向鄉村傾斜,從而使鄉村的公共品供應不輸于城市。
這正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政府是全國人民的政府,政府所征集的稅款也是一般性公共資源,政府應當拿這些資源均等地向每個公民提供公共品。鄉村居民的稅收貢獻可能較小,但政府的公共品供應本來就不是商業買賣關系。
這些地區的人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乃是整個共同體之福。
中國各級政府需要學習、接受這種理念。至少自清末現代化之初,在多數時間內鄉村社會就始終處于相對次要位置。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更是逐漸形成了城鄉二元分割格局——政府的公共品供應大部分集中于城市,國家福利主要覆蓋國有單位就業者。鄉村創造的剩余價值大部分流向城市,卻難以得到基本的公共品供應。
城鄉差距的擴大,由此造成。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財政反而產生了一種逆向再分配作用,也即,城市人口的收入本來就較高,反而得到更多的政府公共品供應,包括福利供應。鄉村人口的收入本來就低,卻難以分配到政府的公共資源。統計表明,經過二次分配之后的城鄉基尼系數,反而比一次分配時更高。也即,經過政府財政的再分配,城鄉差距反而更擴大了。
正是這樣的財政安排,加劇了鄉村社會的發展難度。公共品供應豐富的城市孤島對鄉村的人力、資本等資源具有很大吸引力。因而,鄉村資源只流出、不回流,更不要說,城市自身的資源也會因為鄉村公共品供應較差而不愿向之流入。
公共品配置較低,不僅意味著個人的一些基本需求,比如潔凈的水、交通、醫療、教育等無法得到有效滿足,也意味著人力、資本的生產效率較低。
城鄉如此巨大的反差當然是不正常的。當今中國社會最重大的經濟、社會、乃至政治困境,都與這一格局不無關系,比如,中國經濟的一個結構性缺陷是內需始終疲軟,主要原因就是占人口多數的農民的收入過低、消費能力低下。而其收入過低的一大原因是,鄉村公共品匱乏,無法吸引資源流入,無法具有較高生產效率。
因而,解決中國發展道路上的諸多問題,需要重建鄉村。而政府的責任,就是確保鄉村的公共品供應。
本次會議已經提出,政府必須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范圍,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使廣大農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要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
這些項目如果能落實,則鄉村社會自會呈現另一番景象。而要落實這些項目,就要求政府財政分配在城鄉之間保持平等。為了償還歷史欠賬,甚至應當在一定時期內向鄉村傾斜。
總之,方向已經明確,道路已經看清。我們應以舉國之力,創建富裕幸福的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