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洲 何 人 韓 永
中國人從小學開始念書起,就知道中國是個北方干旱而南方多水的國家。但是,近幾年出現的新聞,仿佛在顛覆這個基本概念:中國的南方也缺水了

到2007年的12月,中國南方的干旱已經持續了兩個多月。來自國家氣候中心的消息說,自2007年9月下旬以來,江南大部、華南大部及貴州等地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致使旱情持續發展。湖南中南部、江西中南部、廣西北部、廣東西部、貴州東南部等地出現25年一遇重旱,其中江西、湖南、廣西的部分地區出現50年一遇的特旱。
監測顯示,嚴重旱情使江南華南地區一些主要江河水位偏低,目前(指去年12月時),地處江西北部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的水面面積已減少到50平方公里,而在豐水年份鄱陽湖水域面積最大可達4000平方公里以上。
據《廣州日報》的一則報道,由于上游來水偏少,長江中游頻現“腸梗阻”,交通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在去年12月5日發出緊急通知,宣布長江中游因枯水形勢嚴峻進入二級橙色預警狀態。但長江航道局有關負責人透露,預計2008年1月底2月初,水位會跌破132年來的最低,通航狀況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
而本刊記者在湖南看到的景象,則完全與人們頭腦中歷來的“南方豐水”印象南轅北轍。
湖南的秋冬旱殤
從小在長沙市橘子洲大橋邊長大的劉二井老人指著橋下一塊裸露的石板告訴記者:“長這么大,都沒見這個東西露出來。”
在長沙市岳麓區中南大學南側200米路西的菜地,本該郁郁蔥蔥的季節,卻遠遠地就能看到一片枯黃。盡管菜農王有田每天都要扛著扁擔走上幾百米路,到岳麓山腳下的一個水塘去挑水,回來倒進自建的蓄水池,再一點一點地勻給干渴的菜苗,但是,蓄水池已經幾個月不見雨水,遠處的山塘眼看著也快無水可挑了。
“滄海桑田呀,”想起以前的多水時節,王有田頗多感慨,“以前這片菜地旁邊,都是水塘,一年四季都有水,菜園也比現在大得多,如果都像今年這樣旱,蔬菜就真的種不下去了。”王有田說。
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提供的簡報顯示:從2007年9月30日汛期結束到12月5日,湖南省平均降水只有26毫米,較歷年同期減少84%。受此影響,湘江各個河段相繼跌破歷史最低水位——湘潭段11月8日跌至歷史最低的26.86米,長沙段兩天后創下25.17米的歷史最低紀錄。湖南的另外三水資水、沅水、澧水水位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枯水季節里,湖南各地相繼傳來了用水緊缺的信號。
長沙市一名的士司機告訴記者,他們小區已經規律性地出現停水,幾天一停,多在白天,這種說法后來又在一些零星的受訪人——包括湖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陸魁東那兒得到了證實。
水廠也在面臨考驗,特別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建起的水廠。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長沙市一些水廠的日供水能力,已由原來的7萬噸降至眼下的3萬噸。
而從湖南中南部“干旱走廊”邵陽傳來的消息是,很多村里的水井已經干枯,村民不得不遠赴他村尋找水源。邵陽縣黃荊鄉長鄉村兩個村民組的村民共用一口水井,早已開始限量供水,三天分一次,每戶一擔。最近,這口救命井也干枯了,村民們只好到一公里外的地方尋找水源。據湖南省防指辦發布的數據,全省因干旱造成飲水困難的村民組共有4500多個,涉及8.3萬多人,4萬多頭大牲畜面臨飲水困難。
四川的都江堰水爭
南方大旱,并不是近年來的第一次。2004年,南方的廣東、廣西、海南、湖南及江蘇、安徽6省區發生大范圍秋旱,有些地區的干旱程度創53年來之最。
四川省在2004年和2007年兩次大旱中,都沒有列入特重旱區。但省內日前正在為水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爭吵的焦點,是著名的都江堰的進一步開發問題,而爭論的背景,卻是雙方都一致認定的事實:四川這個號稱“千河之省”(原有1340條河流,現存1100多條河流)的省份,實際上缺水。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會,是一個民間機構,在2007年11月推出了自己精心準備的專項科研課題《關于都江堰水利區可持續發展研究》報告(下稱《民間研究報告》),這個研究報告針對四川省水利廳和都江堰管理局主持編制的《四川省都江堰總體規劃報告》和《都江堰水利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下稱《官方規劃》),提出了重大質疑和不少反對意見。
《官方規劃》中設計了一個重大工程:要引毗河水入川中,去解決川中地區的長年干旱——毗河,屬于都江堰內江柏條河的下游。毗河引水工程,實際是要將都江堰的水引到沱江,進而灌溉沱江流域314萬畝農田。
《民間研究報告》反對這一工程。理由是:這樣一來,成都的水就會不夠。他們說,成都的水是靠都江堰供應的,原本不缺水,但是由于都江堰灌區近些年被人為地不斷擴大,從1949年的灌溉面積283萬畝,擴展到現在的7個市所屬37個縣(市、區),灌溉面積達1010萬畝,都江堰灌區已經嚴重缺水。再搞工程浩大的毗河引水工程,超出了都江堰水系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承載能力。
按規劃,到2020年,成都市區常住人口將增加到800萬人,是目前的2倍,到那時,生活用水也將增加一倍,水怎么夠用?
所以,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研究員范曉稱:《官方規劃》的毗河引水工程是“剜肉補瘡”。
是“拉尼娜”一時作怪,還是“南旱北澇”的開始?
中國人從小學開始念書起,就知道中國是個北方干旱而南方多水的國家。但是,近幾年出現的新聞,仿佛在顛覆這個基本概念:中國的南方也缺水了。究竟這幾年出現的南方缺水,是偶然的暫時現象,還是說,中國的水資源布局已經開始發生了改變?
一些氣候專家解釋說,發生在2007年南方的干旱,是“拉尼娜”現象造成的。“2007年湖南干旱成因,可能與太平洋上出現的‘拉尼娜現象有關,因為1949年以來先后出現了11次拉尼娜現象,湖南有10次相應地出現旱災。”湖南省氣象局副局長潘志祥這樣對媒體分析。
北京的一些氣象學家也支持了潘志祥的觀點。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李維京2007年12月中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南部出現的旱災,主要有四方面原因。首先,由于中國南方2007年夏季、秋季、冬季降雨量的連續降低;其次,秋季溫度同比偏高;第三,冬季的冷空氣活動較弱;第四個原因,李維京認為是由于眾所周知的“拉尼娜”現象。
但媒體上有另外的聲音。
2007年11月22日,在國家氣候委員會召開的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新聞發布會上,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羅勇表示,全球變暖將造成中國降水分布的改變。羅勇說,根據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預測,未來100年全球降水和水資源,將在中緯度地區進一步減少,在中高緯度地區有可能增加。也就是說,未來中國降水分布有可能向北方移動,比如說現在的夏季降水形勢是南澇北旱,未來有可能轉變為南旱北澇。
如果南方的干旱是“拉尼娜”造成的,那么它只是暫時的。但如果氣候變暖造成整個降水帶北移,變成“南旱北澇”的局面,對中國未來的影響就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