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艷
朝方認為,李明博新政引發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但影響局勢的不僅是韓國一方,還要看朝核問題有關各國的政策調整

紐約愛樂樂團訪朝的余音猶在,朝鮮半島卻突然被“冷戰”氣息籠罩。
4月3日,朝鮮宣布將暫停與韓國的一切對話,并禁止韓國官員通過朝韓邊境。朝鮮官方媒體朝鮮中央通訊社還公布了朝鮮軍方發給韓方的一則通知。
“我們的軍隊不是用來空談的。”通知中的文字,充滿了檄文的味道。
這是朝鮮近一周以來最新的強硬舉動之一。面對此種形勢,人們開始為朝鮮半島的局勢擔憂,甚至有人預言朝韓關系將進入“冬眠期”。
逐客令
逐客事件是朝鮮一系列攻勢的開始。
3月24日,駐開城工業園區“南北經濟合作協議事務所”的11名韓國官員突然接到“逐客令”,要求他們在3天內離開。由于交涉未果,這些官員只得在27日凌晨返回韓國。
“事務所是韓國在朝鮮的首個常設政治性機構,所以驅逐官員是非常嚴重的事件。不過,工業園區的運營還沒有受到影響。”韓國《中央日報》記者張世政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開城工業園區位于南北軍事分界線的朝鮮一側,是2000年6月首次朝韓首腦會晤的產物。作為南北經濟合作的標志項目,開城工業園區常常在雙方博弈中占有重要位置。
兩年前,朝鮮試射導彈后,韓國中斷向朝鮮運送糧食和化肥,以示抗議。朝鮮因此撤回事務所全部朝方工作人員,并要求9名韓國官員中的3人暫時撤離。不過,事務所業務4個月后便恢復正常。
去年10月,盧武鉉總統高調訪問平壤。盧武鉉鼓勵加大對開城工業園的投資,主張在朝鮮興建更多的工業區。當時就有預測說,在未來3年內,將有約1000家韓國企業進駐開城工業園區。
然而,3月19日韓國新任統一部長官金夏中卻改弦更張:“如果朝核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就無法擴大開城工業園區項目。”這句話后來被視作韓朝關系緊張的導火索,之后便發生了上面“逐客”一幕。
緊接著,在3月26日韓國國會聽證會上,有議員質詢:“如果朝鮮開發小型核武器并攻擊韓國,將如何應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金泰榮答:“關鍵是鎖定敵人可能藏有核武器的地方,并進行攻擊。”這一被稱為“先發制人”的表態兩天之后被公布,隨即引發了朝方強烈不滿。
事實上,在獲知韓國軍事領導人“先發制人”的表態之前。3月28日,朝鮮在西部海域已經試射了數枚“冥河”短程導彈。
朝韓在西部海域的邊界劃分上一直存在分歧。韓國以“三八線”的延長線單方面設定了“北方界線”,但朝鮮從未承認。1999年及2002年,雙方在附近海域爆發過兩次沖突,互有損傷。
雖然韓國政府判斷導彈發射是朝鮮的“常規訓練活動”,但分析人士卻持不同看法。
“朝鮮從2005年以來,每年都選擇在5、6月份發射導彈。但這次突然選擇在3月發射,一定與對韓國新政府和美國政府不滿有關。朝鮮可能繼續通過發射導彈的方式,威脅韓國。” 韓國國防研究所專家白承周說。
3月30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評論警告說:“如果朝鮮采取自己的方式開始先發制人的打擊,(韓國)就不是成為火海的問題,而是化為灰燼。”朝鮮勞動黨機關報《勞動新聞》4月1日又發表評論,指名道姓地譴責李明博總統是“逆賊”。

核問題是爭議焦點
“李明博上臺之初,朝鮮一直沒有做出任何動作,但在一段觀察期過后,根據李明博的新政迅速調整了對韓政策。”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張璉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李明博在競選總統時就提出“無核、開放、3000”的對朝策略,其核心內容就是在朝鮮完全棄核、對外完全開放的前提下,韓國幫助朝鮮10年內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當時,朝鮮沒有給予評論。后來,李明博政府主張,要對前兩屆總統達成的朝韓合作協議進行重新審核,并試圖裁撤統一部,朝鮮方面也沒有采取激烈反應。但是,就在3月下旬,朝鮮突然爆發。
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美國智庫太平洋論壇朝鮮問題專家斯科特?施耐德說:“朝鮮之前或許認為,韓國的對北政策只是變換了一種表達方式。但平壤現在意識到,韓國不會再無條件地給予援助了。”
從上個世紀90年代特別是第一次朝核危機爆發以來,歷屆韓國政府都曾在務實和強硬之間尋找一條平衡路線。金大中的“陽光政策”和盧武鉉的“共同繁榮政策”,都是軟硬兼施,一邊提供援助,一邊保持壓力。
雖然前兩屆韓國政府也十分重視核問題的盡早解決,并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外交努力;但是,在具體的外交實踐中,前兩屆政府事實上并未將核問題與南北關系掛鉤,而是采取了平行推進或分別處理的方式。特別是前任總統盧武鉉,在核危機的陰影下依舊與朝鮮保持接觸交流,認為韓國不應當因為朝鮮擁有核武而割斷“兄弟情誼”。
不少韓國人一方面覺得“陽光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對強硬政策的失敗先例也記憶猶新。
朝鮮領導人金正日說過,以“超強硬對強硬”,是朝鮮不變的立場。事實上,朝鮮在與美國的外交較量中運用此立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要銘記提倡先棄核但卻以敗局收場的美國的教訓。”朝鮮《勞動新聞》公開警告韓國新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朝鮮加緊“攻勢”的時候,六方會談美國代表團團長希爾正在韓國訪問。
2007年,朝鮮寧邊核設施去功能化一度取得進展,但卻在申報問題上陷入僵局。平壤堅稱已經向美國遞交了核項目清單,但華盛頓表示沒有接到包括鈾濃縮項目和對外核合作在內的申報。而朝鮮則指責美國自食其言,沒有履行將朝鮮從“支恐”名單上刪除的承諾。
局勢仍在可控范圍
如同韓國政府的不動如山,韓國主流媒體也大多采取了冷處理的方式。
“對于朝鮮方面的做法,我早就預料到了,并不吃驚。”韓國《中央日報》記者張世政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過去的兩屆“親北”政府都曾在執政初期經歷過類似的緊張局勢。1998年,金大中就任后的一個月,《勞動新聞》發表文章譴責金大中,稱他上臺第一個月是南北關系“空白期”,原因是他“瘋狂制造對北發動戰爭的借口”。2003年,朝鮮在盧武鉉就職前數小時發射導彈。
“朝鮮此次發射的導彈射程只有40多公里,所以只是一個小動作。韓方外交部也表示,所謂‘先發制人的言論只是一種假設,并非對朝真有此計劃。這表明至少在現階段雙方都無意使局勢升級。”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石源華說。
不過,從短期來看,朝韓之間的對峙不會軟化。韓國國內正在反思“陽光政策”,而且李明博屬于做事果斷的人,不會輕易放棄。
4月9日,韓國將舉行國會補選。目前,李明博所在的大國家黨還是少數黨。如果包括執政黨在內的保守勢力贏得多數,那么李明博將會在對朝政策上擁有更大空間。
更重要的是,在研究者看來,影響朝鮮半島局勢的不僅是韓國一方,還要看朝核問題有關各國的政策調整。
4月15日開始,李明博將訪問美日兩國。“韓美、韓日會談以后,李明博總統才會確定完整的對朝政策。”張世政說。
到那時,六方會談和朝鮮無核化的下一步走向或許也可看出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