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一首并非直接表現愛情的“情歌”,成了中國社會打破思想禁錮的見證:中國人對個性解放的追求已無可阻擋

時鐘指向午夜,錄音室里燈火輝煌。這是1979年12月21日,電視風光片《三峽傳說》插曲的錄制現場。
導演馬靖華焦躁地踱來踱去,片子的插曲《思鄉曲》不理想,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作曲家張丕基此時正患重感冒,而且已是五易其稿,“幾乎沒招兒了”。
剛剛錄完音的李谷一站在一旁心情復雜,這首歌曲高和寡,恐怕除專業演員外,誰也唱不了,很難在群眾中流行。
片子馬上要播出了,怎么辦?大家連夜討論。張丕基面對大家的意見,萌生去意,說“要么你們另請高明吧”。爭論一直持續到凌晨3點。
最后,時任中央電視臺制作部主任的宋培福和當時的總錄音師曾文濟建議,詞曲都推翻重寫。于是,李谷一返回中央樂團住處。馬靖華留在辦公室連夜趕寫歌詞。張丕基先回家休息,等詞寫好后重新譜曲。
辛苦的夜晚,短暫的寧靜。所有人都沒料到,這一次重寫,竟導致了始料不及的軒然大波。
一曲成名
幾個小時之后,第二天早晨7點多,張丕基還沒起床,有人來敲家門,把馬靖華連夜趕寫好的歌詞送來了。
7歲的小女兒把歌詞遞到床前,張丕基匆匆瀏覽了一遍,感覺很順。這一稿,把歌名改成了《鄉戀》。歌詞的內容,是寫王昭君離開家鄉秭歸,踏上漫漫的和親路。深情的昭君,一步一回頭。家鄉的山啊家鄉的水,從此告別江南路,終生胡馬依北風。歌詞把秭歸的山水幻化成為昭君心目中的親人:“你的身影,你的歌聲,永遠映在我的心中。昨天雖已消逝,分別難重逢,怎能忘記你的一片深情……”
張丕基越看越有感覺,心里萌動著創作的沖動,“首先歌名就好——《鄉戀》,其次處理方法也好,用擬人的方法,表達了王昭君對故土的依依戀情。”
張丕基靠在床頭,輕聲哼吟著。這位知名的作曲家,此前已經寫過很多深受群眾喜愛的歌曲,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插曲,以及央視《夕陽紅》欄目的片頭曲都出自他的手。靈感來了,張丕基飛身下床,來到辦公室。半個多小時之后,曲子一揮而就。
張丕基說,他給《鄉戀》譜曲的定位是要“洋”一點,運用了當時很少使用的架子鼓、電吉他、電子琴。這下難壞了工作人員,因為這些樂器在“文革”中都是禁用的,是“資產階級的”。工作人員最后從海政歌舞團的倉庫里找來了架子鼓,還輾轉找到當時唯一能演奏電吉他的陳志。
12月23日晚,大雪紛飛。在當事人的回憶史料中,對這一幕有過生動描寫: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錄音室里,米黃色的天花板和深褐色的墻壁散射著柔和的燈光。李谷一站在房間的一角,穿一件絳紫色的毛衣,身段輕盈,舉止從容。當弦樂器和電吉他奏出過門的一刻,大家都屏住呼吸。
李谷一唱了,真摯、凄婉、平白如話,在場的工作人員聽得如癡如醉。樂曲結束時,馬靖華竟然忘記發出指令關掉錄音機。
“你哭了!”張丕基看到李谷一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花。“我想起了我的家鄉岳麓山。”李谷一說。
1979年12月31日晚上8點多,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之后的黃金時段播放了電視片《三峽傳說》,《鄉戀》這首歌隨片一起播出。
上海人最敏感。第二天,1980年1月1日,《文匯報》發出消息說,昨天中央電視臺風光片播放的歌曲,十分優美,得到大家的喜愛。
1980年2月,《鄉戀》入選北京人民廣播電臺《每周一歌》。當時的慣例是,每天中午12點到12點半,傍晚6點到6點半,播放一首歌曲,邊播邊教,整整一周。在那個電視尚不普及的年代,《每周一歌》影響特別大,《鄉戀》因此一下子流行開來。張丕基還記得,當時很多人排隊買東西時都哼唱這首歌。
“大陸有個‘李麗君”
誰知,《鄉戀》流行開來,卻變成了罪孽。下面發生的事情令人啼笑皆非。
這要從當時的形勢說起。
“文革”期間,中國人能夠聽到的聲樂作品,都具有“高、快、響、硬”的時代特點,比如革命歌曲《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團結就是力量》《我們走在大路上》,再比如美聲唱法的歌曲《我騎著馬兒過草原》《克拉瑪依之歌》等等。
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之初,港臺流行歌曲伴隨著磚頭式錄音機和盒式錄音帶進入大陸。這些流行歌曲,一反“高、快、響、硬”的特點,表現為“低、慢、弱、軟”。這就使得聽慣了“高、快、響、硬”的耳朵感到陌生,不習慣。再加上流行歌曲多表現了當時尚視為禁區的情愛,與“革命意識”的灌輸相距甚遠,結果就引發了強烈的反彈。當時港臺歌曲的代表人物鄧麗君,就受到了激烈的指責與攻擊。“情操低下”“亡國之音”“黃色歌曲”之類的帽子,都扣到了鄧麗君頭上。
其實,《鄉戀》這首歌并不是直接表現愛情的歌曲,但也被某些人歸入港臺流行歌曲一類,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1980年初的一天上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禮堂里,一位主管意識形態的高級官員,最先點了《鄉戀》的名,說大陸現在有個“李麗君”。
1980年 2月10日,《北京音樂報》在第二版刊發署名“莫沙”的文章《毫無價值的模仿》。文章說:“風光電視片《三峽傳說》播映之后,它的幾首插曲在群眾中迅速引起較大的反響,對它們的評價也產生了尖銳的斗爭。我覺得,其中一首情歌不論在藝術創作風格上或演唱風格上,都是對外來流行音樂的模仿,從藝術上來說,是毫無價值的仿造品。”文中所說的“一首情歌”,顯然指的是《鄉戀》。
2月25日,《北京音樂報》又在頭版刊登文章《不成功的嘗試》。文章說,“《鄉戀》擬人地懷戀故鄉,但抒發的卻不是健康的熱愛祖國山河的懷戀之情,而是低沉纏綿的靡靡之音。”
從此,報刊上開始大量發表對《鄉戀》的批評文章,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始終熱度不減。有的說,《鄉戀》“嗲聲嗲氣,矯揉造作”;有的說,《鄉戀》“同咖啡館、酒吧間、歌舞廳、夜總會等資本主義社會的娛樂生活是一個味道”;還有的文章對演唱時離麥克風的遠近,喘氣次數的多少,用什么樂器伴奏一一提出商榷。
李谷一從受人歡迎的“歌壇新秀”一下子變成了“黃色歌女”,變成了“大陸上的鄧麗君”。有文章甚至說她是“資產階級音樂潮流和靡靡之音的典型代表”,是“腐蝕青年人的罪人”。
李谷一起來為自己辯護。3月25日,她在《北京音樂報》上發表文章《在實踐中探索》,對在演唱中運用輕聲和氣聲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她認為,輕聲和氣聲的運用,是表現歌曲內容和情緒的技術手段之一。這種手段在西洋唱法和我國戲曲、民歌演唱中都是存在的,不能與外來的和港臺的流行歌曲相提并論。
但是,一些人顯然聽不進李谷一的辯護。4月,中央樂團的一位領導讓人給李谷一捎話,警告她如果再這樣走下去,這里便沒有適合她表現藝術才華的土壤了,只好請她另謀高就。
就在李谷一接到這道通牒后不久,在北京西苑賓館召開的第四屆全國音樂創作會議上,對《鄉戀》又展開了新一輪圍攻,一位負責人點了《鄉戀》的名,措辭嚴厲。
張丕基對《中國新聞周刊》提到這位負責人的發言時,用了四個字來形容:“殺氣騰騰”。參加會議的其他從事輕音樂創作的人也都人人自危。李谷一和張丕基被要求在會上發言,“實際就是讓我們說清楚,為什么要這么寫,這么唱”。李谷一在發言中據理力爭,反駁了一些橫加的罪名,并且提出了聲樂技術創新的主張。
但是,形勢依然很緊張。張丕基說,這次會議之前,某省電視臺約他作曲,后來一聽說西苑賓館開會的情況,就毀約了。
會后,著名詞作家喬羽對張丕基說,“《鄉戀》這首歌曲的爭論,實際是文藝戰線‘凡是派和改革派的爭論。”
“解禁了”
在一片批判聲中,支撐著《鄉戀》創作人員的是熱心的觀眾和聽眾。
張丕基至今還保留著一封群眾來信。上海市公安局的張國權在1981年1月4日寫給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信中說,“對于《鄉戀》的爭論,我覺得這是關于我們文藝園地中能否容許‘百花齊放的是非之爭。今天貴臺20點30分的節目介紹張丕基同志的作品,我滿心希望聽到貴臺開戒播放《鄉戀》,播音員也一再提到這首歌。可令人費解的是,《三峽傳說》中的其他歌曲都放,惟獨《鄉戀》不放,這是為什么?無產階級的寬大胸懷,竟容不得一首小小的歌曲,豈非笑話!”
1980年夏天,就在《鄉戀》遭到猛烈攻擊的時候,李谷一來到天津演出。那天節目單上沒有《鄉戀》,到謝幕時,情切切的觀眾大聲喊“《鄉戀》!《鄉戀》!”李谷一演出所到之處,觀眾無不表現出對《鄉戀》的巨大熱情。
熱情的聽眾給李谷一寄來了1000多封支持信。一位聽眾在來信中說,“他們說你是黃色歌曲,說你是黃色歌女,但發生在演出大廳里的奇跡,那無數次的謝幕和經久的掌聲,是對這種誣蔑的最有力的否定。”
民眾的支持給了李谷一及伙伴們極大的鼓舞。1981年除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迎春聯歡會上,參加演出的李谷一事先聽說鄧小平同志會來觀看晚會。她就與伴奏樂隊商定,小平同志一到,馬上起奏《鄉戀》,她要把這首歌唱給小平同志聽,讓他評評理。遺憾的是,那天小平同志沒有來。當時任國家主席的李先念出現時,李谷一毫不猶豫地唱響《鄉戀》,博得全場的熱烈掌聲。
那是一個變化迅猛的時代。時間僅過兩年,用音符體現政策,用旋律區分路線的觀念,已經淡出人們的頭腦。1983年,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成為《鄉戀》解禁的日子。日前,上海東方衛視《非常記憶》欄目邀請了那屆春晚的導演黃一鶴以及主持人姜昆,還有李谷一等人回憶了當時的情況。
當時,晚會現場設置了4部觀眾點播電話。晚會剛開始不久,記錄電話的小女孩就端著一個盤子走到黃一鶴面前,上面放著的點播條都是點《鄉戀》的。
這讓編導為了難。“因為這是禁歌。禁止的東西如果在電視里播出去,特別是在春晚上播出,那是捅破天之罪,一個人的政治生命就要出問題了。”黃一鶴說。
當時,時任廣播電影電視部部長的吳冷西坐鎮晚會現場。黃一鶴朝小女孩使了個眼色,意思是“找那老頭去”。小女孩走到吳冷西面前,遞給他點播單。起初,吳冷西看了之后搖搖頭。幾分鐘后,小女孩又端來一盤,還是《鄉戀》,吳冷西還是搖搖頭。又過了一會兒,又端來一盤。
連續遞了五六盤后,吳冷西有點坐不住了,汗也下來了,在黃一鶴面前走來走去。“他在思想斗爭,”黃一鶴說,“電視點播,點了不播,不是欺騙群眾嗎?”最后,吳冷西一跺腳,操著南方口音說,“黃一鶴,播!”
黃一鶴一聽讓播,心里高興極了。可是,他們沒準備伴奏帶。他趕緊問在場的技術部門,誰家里有《鄉戀》。一個小伙子說,他家有。黃一鶴說,趕緊去拿。20多分鐘之后,這個小伙子氣喘吁吁地把帶子取回來了,跑了一頭汗。
這時,李谷一已經唱了8首歌,并不知道幕后發生的這些事。她突然聽到主持人姜昆、劉曉慶拉長了音報:“鄉——戀——”驚訝之余,李谷一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心里只涌現出三個字:“解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