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杰
以往建設部每到7月初都要公布年度“城鎮房屋概況統計公報”,到了2008年1月,人們卻還不見2006年“住房統計數據”出臺。希望早日有權威數據來解開謎團。
2007年歲末,建設部公布“我國城鎮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從2002年底的22.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底的約28平方米,城鎮居民住房自有率達到83%。”
對中國普通老百姓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人們也許還記得一句經典的名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按照建設部制定的城鎮居民住房標準,人均達到30平方米就算實現了“住房全面小康”第一階段的要求,這是2010年的“奮斗目標”。根據建設部的報告,城鎮居民住房水平2007年底已經達到人均28平方米,并還在以每年增長一個多平方米的速度發展。也就是說,只要到2009年,我國就可以提前一年實現城鎮居民的“住房小康”。
但仔細研究卻發現了問題。建設部所計算的“全國城鎮人口”是多少呢?根據建設部“城鎮房屋概況統計公報”推算,2002年全國的城鎮戶籍人口為3.56億,2004年約為3.85億,兩年增長了2900萬人,年均為1450萬人。到了2005年底,全國的城鎮戶籍人口又增加到4.12億人,一年就增加了2700萬人,戶籍改革進入高峰。如果我們以2006年和2007年兩年增加城鎮戶籍人口4000萬人的“低值”來計算的話,全國到2007年底的“城鎮戶籍人口”就應該在4.52億人。按照這樣的數據,全國的城鎮人均住房面積在28平方米的話,全國的城鎮住房總量就應該為126.56億平方米。
而建設部“2005年城鎮房屋概況統計公報”顯示,到“2005年底,全國城鎮住宅建筑面積107.69億平方米”。目前的全國城鎮住房總量,要比2005年足足多了18.87億平方米。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全國每年的城鎮新建住房也只有6億多平方米,兩年加起來也就12億多平方米,還有多余的6億平方米“新增住房”從何而來?
此外,這還是把全國這5年所拆遷的15億多平方米的城鎮居民住房全部統計在內的結果。中國城鎮居民住房水平的“準小康”,難道還要靠這些早已不存在的房子來“提升”嗎?
有關部門的算術,還有令人費解之處,那就是全國的城鎮常住人口的“大規模減少”。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年報,到2006年底,全國城鎮的總人口為5.77億,據此推算,到2007年底,全國城鎮人口為5.95億左右。我們計算城鎮人口時,究竟是應該按照“戶籍人口”算,還是按照統計局公布的常住人口來計算呢?早在2002年5月主管官員就曾明確指出,“目前在一般城市,農民務工者和其他流動人口占城市戶籍人口的比例在20%-30%左右,在發達地區這部分人口可能是城市戶籍人口的3-4倍。目前約9000萬人實際已在城鎮生活”。并保證要“依法保障他們在城市的合法權益;努力降低農民進城就業和定居的門檻,尊重他們選擇就業和居住的自由權”。幾個月前,主管部門一位副部長在談到中國城市的交通發展時,承認到2006年底,全國城鎮的人口已有5.77億(也就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這里還應指出的是,建設部官員向人民日報解讀24號文件時,對城鎮人口的“基數統計”也有個明確的說法: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圍要擴大到1000萬戶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5.5%”。按此推算,全國城鎮也有1.8億多戶家庭,人口也要高達5.5億以上(戶均人口約為3人)。
即使以2006年底全國城鎮的總人口5.77億計算,如果人均住宅建筑面積果然達到了28平方米,2007年底全國的城鎮住房總量要達到161億平方米,比兩年前要足足多出54億平方米!我們要問:數量如此龐大的新增住房又都在哪里呢?
住房數據真是一團迷霧呢。以往建設部每到7月初都要公布年度“城鎮房屋概況統計公報”,到了2008年1月,人們卻還不見2006年“住房統計數據”出臺。希望早日有權威數據來解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