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果
把人和社會在突發重大事件中激發出來的良知激情轉化為新社會機制的建立,讓它們在災區漫長的重建中延續下去,這才是對死難者的最好哀悼
地震救災正在進入第二個階段,那就是清理和重建的階段。地震第一階段那種震撼、慘烈、無助、掙扎,以及搶救幸存者的爭分奪秒,引發了全國乃至全球的關注,也因此,地震震出了蒙塵已久的中國人“人溺己溺”的傳統文化光輝,震出了親民愛民的領袖風范,震出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道德,震出了中華民族逆境而上,自強不息的精神風貌,震出了新聞報導及時、透明的水準,震出了對國際社會援助更為開放的包容胸懷。也因為如此,在拉薩事件,在奧運火炬傳遞風波中,對中國百般刁難的西方媒體,也經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中國震撼”,不得不“回歸常識和同理心”,對中國地震報導明顯體現全球化的正面方向,充滿同情支持,鼓勵贊揚。而那些政治考慮第一的西方政客,也以最快的速度表達哀悼伸出援手。中國是巨大地震的受害者,卻意外成為國際形象提升的受益者,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潛力。
但是,我們必須指出,現代社會的特征之一就是,媒體的關注不會持久,流行文化就是快,物質主義也許很快就會淹沒社會的良知,因此就導致包括中國在內的整個世界出現了一個明顯特征:每一次爆發的災難成了道德的拯救和心靈的蕩滌,成為災難倫理學,時過境遷之后,社會回到它原有的發展慣性,人性也回歸到原有的狀態,而媒體的轉移關注目標,使這種情況更為惡化,社會的惰性和私欲,必須等待另外一次的災難降臨,才能重新喚起良知,喚起社會的悲天憫人。
這種災難倫理,對地震后的重建,包括生活的重建和精神心靈的重建非常不利,尤其對在現代化中非城市的偏遠鄉村地區的重建非常不利,因為它們不是媒體可以多年持續長期關注的目標,容易被繁忙的現代化生活中被遺忘和忽視。我們可以看到,當年東南亞海嘯,震撼全球,并激發全球援助的熱情,但是,新聞熱點一過,重建速度和發展立刻耽擱下來。在此僅舉一例,加拿大發動捐款數以千萬計,但至今沒有送出去的還有很多,可見重建的問題很大,導致外國承諾的捐款無處使用。巴基斯坦的地震災后重建也有類同的問題。
中國抗震救災的第一階段效率不俗,為7將這種形勢轉變成可持續的重建動力,以及在未來的災難和社會危機中能夠更從容地應對,我們就應該想法把朝野和民間激發起來的熱情良知轉變成制度的建立,除了政府的大規模投入之外,我們必須建立更多更好的非政府組織,包括各種類型的慈善組織。這些組織可以以這次賑災中的大量志愿者為中堅力量,在小區和草根扎下基礎,累積經驗,培養社會聲譽。一如臺灣的慈濟基金會,每逢重大災難,他們都及時整合社會資源,甚至是全球資源,投入救災重建,補充當局救災照顧不到的細處,這不但有利于重建,也有利于地區形象的確立。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如果能成良性發展,不僅可以幫助國內,甚至可以將支持帶往非洲,甚至發達國家。
我們也必須迅速建立精神輔導的后援組織,災區重建,蓋房子,提供金錢援助固然重要,但是心理輔導對災后民眾自信心恢復極為重要,這不是唯心主義,而是迫在眉睫的大事,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還有當然是繼續開放媒體的公開報導和關注,尤其是網站的民間關注,因為奧運臨近,許多大媒體必將注意力轉到奧運,這也是需要的。但是,災區的重建需要媒體的監督,民間的網民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而政府可以委托相關單位專門收集與核實網上信息和投訴,及時處理,保證重建工作不被貪污腐敗干擾,體現透明公開原則。
總而言之,把人和社會在突發重大事件中激發出來的良知激情轉化為新社會機制的建立,讓它們在災區漫長的重建中延續下去,這才是對死難者的最好哀悼。從廣義上說,我們都是幸存者,我們沒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