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鐘
談到晚清,人們向來刻意強調的是“弱”、是“落后就要挨打”等等方面。在這樣的背景里,像《弱國的外交》這樣一個名字,倒是頗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我在書店里,就是先被這個書名給迷住了。
可是晚清七十年,又豈是一個“弱”字所能概括得了?
王爾敏是臺灣的史學名家。我不知道他這本文集的原名是不是就是《弱國的外交》。我猜測,用這個書名,更像是出版者的主意,反而覺得副題“面對列強環伺的晚清世局”,更為貼切。
比如,在談到喪失關稅自主權,以及陷入十年修約壓力而為強權操縱時,王爾敏就說,“起初之時全是種因于中國主政者、交涉者之誤解而造成”,他感慨英國佬“真是欺中國人之愚昧”。可見,作者哪里只是在談晚清中國之“弱”?!
“欺”固然是實,“愚昧”也不假。一奸一愚,一強一弱,演出令后人扼腕嘆惜的大悲劇。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晚清時的中國卻是悲劇一幕接一幕。中國似乎陷入無解困局,有“看不盡的周折”。王爾敏就說,“我看我們做了呆子外交已百余年,備受列強欺愚,實是通常現象,隨地隨事可見”。

固然,歐洲帝國主義者的野心、貪欲和擴張是近代史的一根基線,可是當年同是弱國的日本,無論人力幅員,都遠遠不及大清帝國,獲得日俄戰爭勝利之前的幾十年,相對于歐洲列強,它不也是一個“弱國”?可人家的“弱國外交”跟滿清帝國的弱國外交,卻大不相同。為什么日本在短短的時間里就能咸魚翻身呢?
1872年5月,李鴻章在一封信里曾這樣評估日本——“唯該國上下一心,皈依西土,機器、槍炮、戰艦、鐵路,事事取法英美,后必為中國肘腋之患”。可那又怎樣?在當時,朝中清流還在建議停造輪船,把福州、上海兩個造船廠給撤了呢!國情就像王爾敏說的那樣,“清廷上下安固習常,未能有所覺悟”。
更早者,如魏源,道光二十二年就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可大清文武百官,社會賢達,有幾人聽了,有幾人做了?就那個魏源,王爾敏感慨他“有張良之才,可惜沉淪下位”。這事跟國家“強弱”何干,跟列強陰毒何干?
國家之間的角逐,武力和外交對于一個國家,就如心肺之于人,各有其功能。不能說,心比肺重要,或肺比心重要,哪一個出了問題,都是生死攸關的事。想想當年拿破侖的戰敗和塔列朗的戰后外交,因果關系何曾是弱者就會任人宰割那么簡單?
在《弱國的外交》里,作者字里行間,顯露著對中國命運的關切之情,而且這種情感并沒有妨礙作者的理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該書是部能啟人深思的佳作。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就沒有可商榷之處。比如說到香港收回之不易時,作者寫道,“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國無力收回,英國也絕不放手”。這是事實。可作者接著說,“一切道理全是鬼話,只是完全系于雙方軍力國力”。這話就說得滿了點。香港回歸,因果關系并非中國比1945年或別的什么時候更強大那么簡單。學者立論,應當左右盼顧,切忌感情用事,顧此失彼。如果依照簡單的軍力國力論,英國當年放棄對馬六甲的控制,讓新加坡獨立,難道也是新加坡軍力國力已經強大的緣故?!
(作者為北京社會經濟科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