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張蔚然
無論是集資建房還是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其玄機均在于“可以以劃撥形式,取得零地價國有土地”。單位自建房使用劃撥土地,還可享受免交土地出讓金和大部分稅費等針對經濟適用房的特殊優惠。因此,這類住房的價格自然遠低于市場商品房。
而中國官員們的超標房,大多數鉆了這個空子
信陽市國土局“最牛別墅”究竟有多牛?
河南省《關于廳以上領導干部住房問題的通知》規定,正省級官員可享受的住房面積標準為220平方米。而“最牛別墅群”每戶擁有的建筑面積為242.77平方米,而它們的主人是處級官員。
當然,官員住房超標不是個案,也不限于蓋別墅。中央廣播電臺《新聞縱橫》報道,開發商在山東濟南建了8棟“經濟適用房”,最大的295平方米,全部被山東省直機關買走。另有知情人士透露,中央某機關局級干部的住房面積達到了人均約250平方米;我愛我家房地產經紀公司副總裁胡景輝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普通公務員的住房超標20~30平方米“極為正常”。
《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進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規定的住房補貼建筑面積標準為:科級以下60平方米;正、副科級70平方米;副處級80平方米;正處級90平方米;副局級105平方米;正局級120平方米。
“公務員住房面積標準的制定并沒有什么依據,而且各省市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中國的公務員住房實行屬地化管理,基本是中央管中央,地方管地方,缺乏統一的規范。”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司的一名原官員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
超標只需補交款
1998年“房改”前,公務員一直是中國住房條件較好的群體。“房改”停止了福利分房,但被看作“住房制度改革綱領性文件”的“國發23號文”中規定:“在一定時期內,國管局,中直管理局可統一組織建設經濟適用住房,按建造成本價向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職工出售。”此外,還有一條:“有建房土地或對擁有產權的危舊住宅小區進行改建的單位,在符合城市規劃的前提下,經有關部門批準,近期可利用本單位現有土地自建住房,按不低于同等地段經濟適用住房價格向本單位職工出售。”

這兩條規定為各機關自建住房開了綠燈。
配合23號文,《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職工住房面積核定及未達標、超標處理辦法》規定了公務員購房補貼建筑面積的標準,而對超標面積的約束為:“能分割退回的,要分割退回,不能分割退回的,可上浮一個職級——比如正司級上浮20平方米,作為住房控制面積標準。本職級與上一個職級住房面積標準之差的部分,按當年房改成本價購買,可享受住房折舊政策優惠。”
而對超過住房控制面積標準“確實難以分割退回的”,每建筑平方米按4000元計價,實際價值低于4000元的,按實際價值確定房價,但不得低于當年房改成本價。
這條規定使得公務員住房面積可以超標,只需補齊超標面積的房款即可。
于是,全國各地黨政機關種種名目的“集資建房”和“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興起,公務員住房超標也愈演愈烈。因為超標部分的房價依然遠遠低于市場價。有評論稱:“每平方米4000元的房子在北京上哪找?”
中國人民大學研究公務員制度的一位教授認為,雖然公務員住房超標嚴重,但公務員住房超標被查處卻是個別的。
官員的房子為何如此便宜
“一個科級干部,住房超過300平方米,最大的達到600平方米,這是奢靡之風!”在2007年4月2日召開的河南省“講正氣、樹新風”主題教育活動動員大會上,河南省委書記徐光春狠批部分官員住房超標。
問題并不僅僅是奢靡,住房超標還包含了不合理的特權。
國家房改辦原主任張中俊曾指出,無論是集資建房還是單位自建經濟適用房,其玄機均在于“可以以劃撥形式,取得零地價國有土地”。單位自建房使用劃撥土地,還可享受免交土地出讓金和大部分稅費等針對經濟適用房的特殊優惠。因此,這類住房的價格自然遠低于市場商品房。
業內人士透露,相當一批有實力、有關系的單位拿到土地的方式是“以辦公用地或培訓基地的名義獲得土地,然后1/3蓋辦公樓,2/3自建經濟適用房,再賣出去”。
目前,北京三環之內的單位自建房,內部銷售價格一般在每平米5000元上下,而同等地段新建商品房,正常售價每平方米早已超過了1.5萬元。獲得一套100平方米的單位自建房,相當于賺了100萬。而面向社會公開出售的經濟適用房,基本上位于偏僻的遠郊區,只有少數位于五環內。
一位公務員表示,“國家公務員的住房建在三環之內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離單位很近。三環之內是他們的生活圈。”
事實上,公共部門手中并無任何真正屬于自己的土地和資金。利用共有和公共之物為自己人謀福利,在時下“住房難”成為中國公眾“三座大山”之一的社會背景之下,官員住房超標毫無疑問會遭到強烈質疑。
另有個別官員利用職權和職務影響,以明顯低于市場價格購置商品房、限價房,或以劣換優,或以借為名長期占用企業的住房,還有一些公務員弄虛作假多占住房。“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大家甚至習以為常。這是整個社會道德滑坡的信號。”一位研究腐敗現象的專家說。
“有可能是白色腐敗”
7月11日,河南信陽市委、市政府對最牛別墅群作出處理決定:停止辦理該市國土資源局11名處級干部住房的房產手續,給予該局負責人行政警告處分,責令集資建房的其他處級干部寫出深刻檢查。此決定隨即遭到網友炮轟,認為“處分太輕”。
“在住房超標中,公務員享受到了其他公民享受不到的利益。但如果沒有違法行為,這就是一種不正之風。”中央黨校教授林喆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在沒有查明是否違法的前提下,河南信陽市委市政府對最牛別墅群的初步處理并無不妥。”
“事實上,白色腐敗和不正之風并沒有明顯的界限,但不正之風一般是違紀行為,而腐敗一般是違法行為。白色腐敗是對腐敗行為的一種評價,是指無論是社會普通成員,還是上層人士,都不積極支持對之懲罰的腐敗行為,這種腐敗與潛規則密切相關。”林喆進一步解釋。
“無論是不正之風還是白色腐敗,歸根結底都是法律和制度出現了漏洞。”林喆說,“公務員住房問題無嚴格的法律制度,因此往往成為擦邊球。人們認為河南信陽對最牛別墅群的處理過輕,也源于法律的缺失。”
建設部住宅與房地產司原官員表示,中國對公民的住宅保障意識還未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缺乏一部《住宅法》,而《公務員法》中也無關于公務員的住房規格的法律條文。
而在制度層面雖然有相關的規章可供借鑒,但“可操作性差,對違規的行為處罰也比較輕”。
而林喆表示,公務員住房面積關系到他們的切身利益,即便發現違規,“上面處理也很困難,因為超標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他們自己也極有可能住房超標并且更為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