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洪森,作家,輾轉于上海、美國,現在香港媒體任職,創辦真名網。
近年來,大學改革最熱門話題之一就是通識教育。有些大學,新生一年級不分文理,入校后先進行一年通識教育。理由是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眼界,避免一進大學就一頭扎進狹窄的專業里。另外,很多學生填寫志愿的時候,受家長支配的情況很多,所選擇的專業未必真是自己感興趣喜歡的,經過一年的通識教育,學生對學科情況有了更多了解,可以對專業作出更好的選擇。
這種為學生著想的改革思路是值得鼓勵和肯定的,但是還是沒有改到關鍵點和根本點上。中國高等教育的最大弊端不在專業劃分的過分狹窄,而是過于重視現成知識的灌輸和傳播。教育部至今沒想明白,讓學生掌握現有現成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前人是如何取得這種成果的。只有把前人取得成果的經驗和能為學到手,培養出有能力的人,才是大學的根本之道。這也就是俗話所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边z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定學教育基本上是以喂學生吃魚為主,并沒有轉變到教學生如何打漁。在喂學生吃的魚中,也少有鮮活的,多半都是死魚甚至是爛魚臭魚。這種教育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大學剛畢業在人們的心目中就等同于無經驗無能力。
在中國土地上,被張貼的最多的語錄之一就是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我猜想,申國高等教育把灌輸傳播知識當作根本目的,是否與過分渲染這句口號有關。培根在中世紀末期喊出這句口號是有強烈的針對性的。歐洲中世紀教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專制統治實行愚民政策,禁止動搖教會統治的科學知識傳播,正是針對這種情況,培根喊“知識就是力量”。如今,在信息化時代,平均每十年知識總量就要翻一番,電腦處理現有知識的能力遠遠超過人的大腦,把人的主要精力用在記憶知識上,既疲于奔命也得不償失。
知識爆炸時代更加凸顯了人的能力重要。因此大學教育改革,最重要最主要的就是要改革以傳播知識為主的教育體制和教育方式,把大學教育轉變到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宗旨的方向上來。我們必須清楚明確地認識到:已有的知識只是培養能力的手段,它不是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大學教育要以“能力才是力量”來取代“知識就是力量”。
大學教育如何做到以培養能力為目標呢?能力培養的基本標準是什么呢?
首要的是把學習作為學生精神快樂的源泉來開發,使得學生形成以學習為樂的心理和精神需求。
大學生在校園里為了分數為了畢業證被迫苦讀,出了校門就扔掉了書本,對學習再也不敢興趣。有了一官半職,寧可在酒席上猜拳劃令虛擲光陰也不愿繼續學習。這是大學教育的最大失敗。因此,大學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就是培養和開發學生學習的樂趣。經過大學教育的人,學習成為他快樂的源泉之一,養成了終身學習的愛好和習慣。那么我們可以說大學教育在這個學生身上基本成功。
在此基礎上,學生能力的培養劃分為三大方面:思考力,表達力和實踐力。
思考力主要由這幾種能力合成:記憶力、理解力、分析力、判斷力、綜合力。
表達力分為兩大方面:口頭表達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陬^表達又分為演講能力,辯論能力,個別交談能力以及外語表達能力。這四種口頭表達能力又再分為公眾話語表達能力和專業話語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主要是掌握各類體裁如書信、報告、論文以及虛構類文字的基本格式和要求,文字表達的屬性基本上劃分為抒情、說理、紀實和虛構四大類。當然落實到教材還需要進一步細分,如書信就分為家書,情書,公務等,這里不必贅述。
實踐力,概括起來說就是社會實踐力和專業實踐力兩個大類。社會實踐力主要又可歸結為人際交往能力和辦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包含:言談舉止、儀表風度、禮儀禮節,溝通能辦、心理素質、人格塑造等;辦事能力主要是分析力,決策力和行動力。專業實踐力,顧名思義就是該學生在所學專業領域里的實踐能力。
明白了人的基本能力是三大能力以及形成這三大能力的具體要求,那么大學教育的教材設置、教學方式以及考核體制,全部都得圍繞培養這三大能力來安排。對照一下現行大學教育的教材,教育方式以及考試制度,就知道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中國大學教育必須來番大變革。這種大變革不可能短期內完成,首先對能力培養還沒有形成全民共識;其次,即使形成了全民共識,合格的師資也不可能短期內大量出現。這樣的變革是艱巨的,正因為艱巨,我們需要大聲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