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冰
十幾年來,俄羅斯和格魯吉亞之間的沖突和對峙幾乎沒有停止過,但每次都是只見“烏云”來,這一次,卻實實在在落下了“彈雨”
8月14日,茨欣瓦利市內一些沒有遭到戰火毀壞的小食品店和藥店陸續開門營業。盡管貨架上擺放的盡是戰前的東西:最便宜的藥品、茶葉、調味料、蘇打粉等零碎物品,價格卻倒也便宜,從5盧布到一二十盧布不等,沒有超過一百盧布的。一個店主說:“最緊缺的水、面包、鹽、火柴我們早就分光了,現在該到北奧塞梯和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進貨了,可是汽車卻沒辦法加油。”
汽油、香煙、火柴,照舊是茨欣瓦利的稀缺物資。不過,當地人現在基本上不用擔心餓肚子了,一家面包廠已經連續開工好幾天,免費向民眾發放面包。南奧塞梯居民陸續返回家鄉。大貨車、卡車、油罐車在街道上徹宵轟鳴。車上裝著食品、水以及恢復水電所必需的物品,甚至從北高加索地區還開來了重型建筑設備。俄羅斯已經著手幫助當地居民重建家園。
8月18日,在格魯吉亞-南奧塞梯武裝沖突十天后,俄羅斯開始從該地區撤出俄維和部隊的增援力量。
克里姆林宮新聞局17日說,鑒于沖突各方已簽署有關解決南奧塞梯沖突的六項原則協議,梅德韋杰夫當天在與法國總統薩科齊電話交談中承諾,俄羅斯將于18日開始從南奧塞梯沖突地區撤出增援部隊,格魯吉亞軍隊則必須“無條件”全部撤回原位。
當地時間15日下午,格魯吉亞總統薩卡什維利與到訪的美國國務卿賴斯進行了4個多小時的會晤。他在隨后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宣布,他已在停火協議的最終文本上簽字。根據該協議,沖突各方應立即將其部隊撤回8月6日前所處的位置。
戰爭
“8月7日夜,茨欣瓦利。傍晚的一陣槍炮大作后,現在卻一片寂靜,只有天花板上的耗子發出的聲音傳入耳鼓。深呼一口氣,夾雜著硝煙味直達肺腑,雖然有些嗆人,但畢竟讓人平靜。薩卡什維利說了,格魯吉亞不會使用武力解決沖突并全面停火,并希望俄羅斯成為沖突調停人。”俄新社特派記者描述南奧塞梯首府當時的情況說。
22點05分,玩興正濃的耗子們頓時鼠竄而去——它們的“游戲”被呼嘯而來的炮彈打斷了。格魯吉亞軍隊進入南奧塞梯控制區,并動用火箭炮、坦克、飛機等向茨欣瓦利發動進攻。

8日10時許,格軍攻占茨欣瓦利大部城區,并控制了周邊11個村莊。一個小時后,駐扎在當地的俄羅斯維和部隊遭到格軍襲擊,造成人員傷亡。
15時,俄聯邦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克里姆林宮召集國家安全會議緊急會議,表示不能容許本國公民和維和部隊出現傷亡,并將嚴懲兇手。
17時20分,俄北高加索軍區第58集團軍奉命進入南奧塞梯境內,向俄維和部隊增援,并很快與格軍隊交火。據俄羅斯媒體披露,第58集團軍此次出動了2個摩托化步兵師,1個獨立摩步團,5個獨立摩步旅,2支山地戰役戰術導彈旅和數支炮兵旅等。這支參加過車臣戰爭的部隊剛剛結束“高加索2008”軍事演習。俄空軍和海軍也隨即展開部署,高加索山脈完全被戰爭硝煙所籠罩。
截至12日俄羅斯宣布停火時,持續5天的戰斗中,占據絕對優勢的俄羅斯軍隊相繼攻克茨欣瓦利及周邊村鎮,進而摧毀格魯吉亞多個軍事目標,占領斯大林的故鄉哥里,封鎖了西部港口城市波季。第比利斯一片驚慌。
難民
小普利耶夫——這個7歲的小男孩現在成了俄羅斯家喻戶曉的人物。戰爭爆發的那天夜里,他首先闖入了記者的鏡頭。通過電視的傳播,他那畏怯、專注的眼神引發俄羅斯民眾無數的憐愛。這個本該在校園里手捧書本的小男孩形象某種程度上也成了這場戰爭的標志。
近日,俄羅斯電視臺記者在羅斯托夫的一家醫院里又找到了他。他和媽媽還有姐姐在茨欣瓦利遭到炮擊的那天夜里逃了出來,并和其他難民輾轉來到這里的難民收容所。他的母親瑪依雅說:“我們在路上就走了三天,孩子們全生病了,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毀壞了,燒光了,現在就剩倆肩膀扛個腦袋。”據醫生說,自從來到這里,小普利耶夫就幾乎沒有說過話,需要心理治療輔導。

俄羅斯安加爾小城周邊忽然冒出了三座用帳篷搭起來的臨時難民營。而在北奧塞梯首府弗拉季高加索市周邊,難民營一座接著一座。十個孩子的母親洛麗塔正在照看著身旁的八個孩子,老大和老二已經參加了當地武裝。“當我們躲藏在地下室的時候,孩子們非常害怕,他們已經不害怕沖鋒槍了,而是害怕飛機、坦克、大炮。”
薇拉懷抱著六個月大的孩子維塔利漫無目的地在“帳篷村”里游蕩,她是茨欣瓦利市一家藥房的藥劑師。靠著飄著蟲卵的積水,丟棄的發霉奶酪和花園里還不太成熟的果子,她在地下室躲了八天炮火,這還是她趁著轟炸的間隙跑出去撿的。“我們娘倆星期天來到這兒,現在又有奶水了,看他吃得多香,一刻也沒有停過。”母親說話的當兒,維塔利依然噙著媽媽的乳頭沉睡在夢鄉。
十幾年來,俄羅斯和格魯吉亞這對“冤家”之間的矛盾、沖突和對峙幾乎就沒有停止過,兩國劍拔弩張也時有發生,但每次也只見“烏云”來,未見“雨”落下。這一次,卻實實在在落下了“彈雨”。
政治
“我們很清楚當前格魯吉亞當局對于美國的特殊意義。但總有一天美國會在維護自己虛幻的影響與維護真正的伙伴關系之間做出選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說。但是美國以自己貫有的方式做出了選擇。
8月13日,美國總統布什在白宮發表聲明說,美國站在格魯吉亞一邊,要求俄羅斯遵守停火協議并撤軍,否則俄羅斯在“二十一世紀的外交、政治、經濟及安全結構中”的地位將受到威脅。據悉,這是自俄格沖突以來布什最為強硬的表態。
就在聯合國安理會爭吵不休大打“口水戰”之際,歐盟卻高調亮相并成功扮演高加索沖突調停人的角色。法國總統、德國總理往返俄格之間。
8月12日,在克里姆林宮,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總統薩科齊與梅德韋杰夫原定一小時的會晤本應在14點45分結束,然后共同會見記者,但是會談的大門始終緊閉,記者會也一再推遲。久候門外的記者們等來的消息是,“兩國總統正在討論地點享用工作餐,普京總理也參加了進來。”就在大家對會晤結果不抱什么希望的時候,兩國總統經過四個小時長談后,終于站在了記者面前。
薩科齊也連夜飛往第比利斯,向薩卡什維利“交底”。經過各方攻防、妥協,“停火六原則”最終達成。耐人尋味的是,就在薩科齊抵達莫斯科前兩小時,梅德韋杰夫會見俄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和總參謀長馬卡羅夫時宣布,俄決定結束“迫使格魯吉亞當局回到和平”的軍事行動。
不過,事情顯然沒完。繼14日波蘭突然同美國在波蘭建反導基地問題達成協議后,烏克蘭外交部16日發表聲明稱,愿意與西方國家進行導彈防御合作。美國CNN報道稱,俄羅斯對美波反導協議的憤怒,以及與格魯吉亞的沖突背后,使得東西方沖突的新時代又近了一步,“過去的一周是自冷戰結束之后東西方關系最艱難的一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