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鷺
以“三鹿”為首的多種問題奶粉事件,終結了屢遭質疑的國家免檢制度
三聚氰胺,一種之前并不出名的微毒化學品,使實行了8年6個月零4天的國家免檢制度終于被叫停。
9月17日,“鑒于近期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部分企業生產的個別批次的嬰幼兒配方乳粉檢出不同含量的三聚氰胺,”國家質檢總局發文廢止了所有食品類生產企業獲得的國家免檢產品資格。
次日,國家質檢總局決定,對《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管理辦法》(以下簡稱《免檢辦法》)予以廢止。至此,“免檢產品”就像曾經的“省優部優國優產品”一樣,成為了消費者的記憶。
屢遭質疑的免檢制度
在2007年3月的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丁瑜曾對國家免檢產品制度發出質疑:對于企業來說,無論大小,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如果對部分企業施行免檢,就相當于讓它們游離于監管之外,這無疑是給公眾的健康安全埋下隱患。
隨后,《華商報》進行了一次關于“免檢制度是否應該取消”的讀者調查。在1267名接受調查的讀者中,67.3%的讀者認為,免檢產品頻頻出事,建議取消該制度。
而媒體對于免檢制度的質疑,顯然不止發端于此。2004年,繼上半年發生了舉國震驚的“大頭娃娃”事件后,在當年下半年,媒體陸續曝出了南山奶粉、南極人內衣、雙匯火腿腸以及金龍魚、福臨門食用油等產品的各種質量問題。與“大頭娃娃”事件中的劣質奶粉是由不合格廠商生產不同,后數者都是國家質檢總局認可的“中國名牌”“國家免檢產品”。

從2004年9月開始,北京致尚律師事務所律師張顯峰,開通了“免檢問題投訴熱線”。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里,他接到一兩百個電話,其中有2/3是消費者關于免檢產品質量的投訴,另外1/3是一些小企業對評選標準中設置種種門檻的質疑。
“很多中小企業的產品質量其實并不低于甚至高于一些大企業的產品,但是免檢制度使得這些中小企業享受免檢制度帶來的政策優惠的機會遠低于大型企業。”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夏業良說。
“太陽能熱水器4000多廠家里有12個國家免檢,其中就有一家自己根本就不生產,委托其他廠家代加工的。那么它為什么要辦個生產質量領域的國家免檢呢?而代其加工的廠家反而不是?”安徽合肥明惠太陽能有限公司銷售部一位高姓經理抱怨說。
免檢制度的前世今生
與小企業的感覺一致,對于大企業的政策傾斜正是《免檢辦法》的題中之義。
2000年3月14日,國家質監局原局長李傳卿簽署了《免檢辦法》。在隨后接受《中國質量報》的提問中,李傳卿表示,近幾年的產品質量監督檢查結果表明,大型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的產品質量抽樣合格率一直穩定在90%左右。實行產品質量免檢制度,將能更好地體現質量技術監督工作“扶優治劣”的原則,扶優扶強。
國家質檢總局產品質量管理司編寫的《產品免于質量監督檢查工作實施指南》,曾闡述過《免檢辦法》背景:
1991年國家停止評優工作后,為了探索落實《產品質量法》規定的有關扶優扶強的措施,各級質監部門試探性地開展了一些免檢工作,對連續幾年國家、省監督檢查合格的產品,在一定時期內免于監督檢查。
但在實行過程中,各地做法不盡一致,免檢產品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同時,還出現了一些背離初衷的錯誤做法:一是有的地方層層推選,層層審查,加重了企業負擔;二是有的地方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把“免檢”作為“創收”的手段;三是有的地方層層搞免檢,致使一些質量水平不高的企業打著免檢的牌子,到處進行廣告宣傳,導致了企業間的不平等競爭等。
因此,原國家技術監督局于1997年8月發文,要求各地暫停免檢工作,同時,著手開展調查研究,制訂統一規范。
1999年12月5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產品質量工作若干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國務院決定》),其中第十六條規定:“對產品質量長期穩定、市場占有率高、企業標準達到或嚴于國家有關標準的,以及國家或省、自治區、直轄市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連續三次以上抽查合格的產品,可確定為免檢產品”。由此,原國家質檢局才在2000年3月14日發布《免檢辦法》。
一個沒有被提及的重要背景,是基于地方保護主義而形成的質量壁壘。國家質檢總局原副局長王秦平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解釋說:“上海生產的產品,到了河南、貴州還要檢查;輕工業生產的東西,機械部門還要檢查。這樣檢查來檢查去,而且每個檢查都要收費,企業受不了。”
根據《免檢辦法》,免檢產品獲得的待遇是,在免檢有效期(3年)內,一是包括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部門在內的各級單位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監督檢查;二是在全國各個省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檢查;三是無論是在生產領域,還是在流通領域,均不得對其進行質量檢查。其間企業所受的限制,僅在于“應當按照規定每年向所在的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和國家質檢總局報告一次免檢產品的質量狀況”和“用戶、消費者有權對免檢產品進行社會監督”。
此外,根據國家質檢總局2001年12月29日出臺的《中國名牌產品管理辦法》,被質檢總局認定為“中國名牌”的產品,在有效期(3年)內,免于各級政府部門的質量監督檢查。
混亂的認證與評選
盡管包括王秦平在內的國家質檢總局多位官員表示,所謂免檢,是免予地方和各行業的重復抽查,而不是免予國家檢查。但沒有企業因此看輕“名牌”與“免檢”這兩項國家認證。
2002年3月,王秦平曾對媒體透露,2000年度8類184家企業的產品獲得免檢后,95%以上企業的銷售額、利稅、市場占有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據不完全統計,上述184家獲得國家免檢的企業利潤增長共達到5.5億元左右。
“品牌評價秩序較為混亂,規則不夠規范,程序不夠透明,在重評價輕培育的同時, 眾多部門和機構熱衷于品牌評價和排序。”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科研部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評論道。
2004年,這位專家曾參與一項關于品牌戰略推進工作的調研。他在其調研報告指出,“目前,我國很多地方總是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不恰當地投放到名牌的評價和排序上,企業為評選上某個機構或部門推出的‘名牌產品‘著名產品‘最有影響力的產品而全力展開公關。”這位專家曾私下表示,品牌戰略在推進過程中,已經實際上成為政府設租、企業尋租的行為。
中國質協主管的《監督與選擇》雜志,曾在2004年第11期發表文章《中國名牌值多少錢?》。該文披露,對獲得中國名牌、免檢產品、馳名商標的企業,各級地方政府都會予以獎勵。
2003年5月14日,深圳市政府對10個獲得“中國名牌”的企業各發放了100萬元獎金。2004年9月21日,廣東省召開全省實施名牌帶動戰略工作暨名牌產品表彰電視電話會議,獲得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可獲百萬元重獎。再加上各市區的“追賞”,獲得一個“中國名牌”,企業就能拿到二三百萬元的獎勵。此外,福州、天津、南京、煙臺等城市都有類似獎勵。
“但是,這些錢其實根本沒有用于改進企業產品的技術設計,而被企業預先用到北京進行公關了。”上述發改委專家透露。
活躍在國家質檢總局和眾多想申請“名牌”“免檢”的企業之間的,是各種各樣代理申報的公司。在網上搜索這些代理公司的業務范圍介紹,“名牌”“免檢”,以及各類認證,是其最常見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