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蓮
11月5日,中央政府終于出手總額度為4萬億的兩年經濟振興計劃,來應對中國經濟蘊涵的下滑風險。這一系列的政策組合向市場釋放了一個強烈的信號:正像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一樣,時隔10年之后,中央政府再次強力啟動投資,以達到快速提振經濟之效。
接下來的問題則是,這4萬億投資將怎么花?在投資拉動的同時,民生福利將會增加多少?固定資產投資對提升經濟的效果如何?這些都是“4萬億的民生考驗”。
4萬億花在哪里?
與出口拉動和啟動消費比起來,4萬億政府投資拉動,無疑是對經濟改善見效最快的手段
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核電國家。
11月12日,廣東陽江核電工程和浙江秦山核電廠擴建工程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獲得批準,由此開啟了世界上最宏大的核電發展計劃,這使得在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一直面臨能源緊張的中國,未來可能緩解一些壓力。
這兩項投資總額為955億元的核電工程,只是中國政府入冬以來4萬億刺激經濟增長方案的冰山一角。就在同一天,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一共核準審批了數額為2千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其中包括西氣東輸二線項目東段工程,以及一批水利工程和民用機場項目。
這些計劃使中國未來有可能恢復到過去那種到處施工的火熱場面。最近兩個月以來,在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下,這樣的場面已經不多見了。
十年后再次強力啟動投資
時隔十年,中國政府重選了1998年時中國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時的政策措施——即強力啟動投資。
“要為中國未來十年的發展做一個更好的鋪墊。最近十年是中國發展的黃金十年,這是上一次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個結果;這次就是要再提振一次,在一個更高的平臺上再增長十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戰略室主任劉立峰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這次和1998年積極財政政策的可比性,就在于投資提振經濟的立竿見影的效果。
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一項規模空前的財政刺激方案。根據該方案,中國未來兩年將在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方面支出約4萬億元人民幣——這相當于2007年中國GDP的六分之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三分之一,財政總收入的五分之四,來防止經濟增速的過快下滑。
11月5日這一天開始,國務院常務會議便頻繁召開,并密集發布不同的利好信息和政策措施:
11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同志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進一步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準,工作要實”。
當天,國家發改委部署了首批1000億元中央投資,并明確投向11個部委。
雷厲風行的應對舉措,無疑是對近兩個月來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深化的擔憂所致。在新近公布的10月份主要經濟數據中,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和全國房地產開發景氣指數,延續此前數月的回落趨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創下2001年11月以來中國月度工業生產增速新低(扣除春節月份),是1998年以來為數不多的工業增速低于9%的月份之一。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也首次出現減速。
也就是說,不管是企業投資的速度還是老百姓花錢的速度以及價格,都已經降下來了不少。
與出口拉動和啟動消費比起來,政府投資拉動無疑是對經濟改善見效最快的手段。但是,與以往投向房地產等領域不同,今年的投資方向有了明顯不同——以第四季度投入的第一批1000億元中央投資分配方向看,民生內容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固定資產投資最受政府青睞。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11月14日宣布,第四季度的1000億元分配如下:250億元用于加快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100億元用于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30億元用于加快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建設;60億元用于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340億元用于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120億元用于加快可創新和結構調整。
此次經濟刺激方案中,“民生”是投資的主題詞,而保障性住房是其中最大的一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表示,未來三年將會有9000億元投資于廉租房、經濟適用房以及棚戶區改造工程。
農業是民生保障的另外重要一環。農業部新增農業建設項目投資計劃中,涉及中央投資總計51.5億元,主要用于農村沼氣、動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安全、墾區危房改造等直接關系農村“民生”內容。
民生之外,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是投資大項。這也預示著,未來中國人極有可能會開車飆上更好的公路,坐上更快更舒適的鐵路,用上像北京新航站樓那樣的大廳,以及更多的地鐵。
交通運輸部預期今后兩年,交通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年均1萬億元的規模,中國民用航空局也希望今后兩年新建項目超過4000億。鐵道部則透露,今后三年的鐵路計劃投資規模將超過3.5萬億元,其中明年計劃完成投資達到6000億元,約是今年建設投資的1倍左右。
直接刺激消費還不夠
然而,在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的十項措施中,盡管民生大單不少,但直接針對消費的并不多。一些專家坦言,“民生保障等內容還是比較少”。
本次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即提高明年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提高農資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補貼等標準。
其次,提高低收入群體等社保對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農村低保補助,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和優撫對象生活補助標準。
輿論認為,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可以增加居民收入,進而直接促進城鎮居民消費。盡管人們對此呼聲很高,甚至有人認為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應該從現在的2000元直接提高到8000元。但是這一能夠直接拉動消費的措施,目前并沒有直接列入政策調整的內容。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4萬億財政刺激方案中,目前還沒有針對社保的整體方案和細化標準,“社保標準屬地化,國家只是提出這個要求,各地分頭去落實。”他說,“政府能做的只是中央這個大盤子,這個由發改委去做,現在還沒有出來。”
社會保障與民生、消費密切相關,此前人們寄望甚高,但目前尚無信息表明,本次積極的財政政策將為此投入多少。
由于社保缺位,中國總儲蓄額約占GDP的60%,消費能力沒有得到充分釋放,在出口和出口受限的情況下,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沒能得到應有的體現。
高度依賴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在持續了30年之后,目前已經難以為繼。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這一輪的危機是結構性危機,是最近十年全球經濟模式的一種反思。也就是說美國只消費,中國只儲蓄和投資,這樣一種搭配的經濟模式,造成全球經濟越來越失衡,越來越嚴重,最后只能以一種危機的方式來調節。
“要保證投資效益”
“要通過投資來達到收益性,不僅僅要考慮怎么通過投資渠道花錢出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徐東華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財政刺激方案“要保證投資效益,比如,鐵路、公路,一些好的項目收益性都是很好的,我們要達到以債養債的目的,而不是簡單地花錢。”
鐵道部發展計劃司司長楊忠民認為,明年計劃完成的6000億元鐵路基建投資規模,需要鋼材2000萬噸、水泥1.2億噸,估計對GDP的拉動可以達到1.5個百分點。
“擴大內需,鐵路先行,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戰略室副主任王元京認為,國際國內、地區之間、產業之間,都會因為鐵路等基礎設施的擴張而產生新的交換,“鐵路可以解決當前的瓶頸問題,包括中間品和下游產品之間的聯系。”他說。
王元京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中國的產業結構是“中間大,兩頭小”,“中間品生產能力超前,尤其是鋼鐵、水泥等非常強,以前是靠出口來平衡的,現在就要靠內需。”他認為,政府舉措中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等,從戰略上衡量,都是和整個產業結構調整有關系。
“現在,還是要靠縮小差距、擴大城市化率,通過社保等改善人們的消費條件,然后再拉動這方面的消費。”王元京認為,這個過程的傳導具有周期性,需要有相當的時間,“中間品行業可以拉動民生和基礎設施,為消費創造條件。”
以保障性住房為例,未來三年每年住房保障投資3000億元,可以帶動上下游投資3000億元,還可以創造200萬~300萬個就業崗位。未來三年的9000億元住房保障投資,可以拉動4.5萬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和6.75萬億元的GDP。
相比之下,社保等長效機制并不能很快產生經濟效益,而且積重難返,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對其投入的現實考量。劉立峰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現在真正能保的也就是百分之零點幾的人,像公務員等,這樣社保投入就是泥牛入海。”
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認為,4萬億元財政刺激方案,有助于確保中國經濟維持8%至9%的較快增速,“如同溫家寶總理所言,中國通過采取積極措施確保自身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這已經是對世界經濟的最大貢獻。”林毅夫11日晚間在針對亞洲媒體的小型電話會議上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