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是充滿危機的一年,也是戰勝危機,取得變革和進步的一年。
2008年以一個令人驚訝的方式結束。在這一年。中國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但就在奧運會之后,對于中國經濟的擔憂逐漸顯露: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財政收入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失業人口開始增加,社會矛盾也相應地呈現復雜化、多發化的態勢。
關于2009年的前景,從國內外專家到政府都傾向于相信,經濟衰退的局面還將維持一段時間,至少到明年年中。相應地。財政與社會問題也會持續一段時間。
在這樣的情勢下,國民的團結顯得十分重要,而能否達到這種團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官民之間的關系能否得到較大改善,而這又取決于政府的心態與姿態能否有所轉變。
應當說,為增進和維護社會團結,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針對目前的經濟與社會情勢,政府已經采取了大規模刺激經濟的措施。政府也意識到,僅僅刺激投資是不夠的,也準備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同時,政府也透過種種渠道,增強人們的信心。
不過,各級政府似乎仍未充分意識到經濟與社會情勢的嚴重性,也似乎仍未充分意識到要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因而所采取的措施,往往并不能切中要害。
比如,房地產開放商考慮到市場現實,準備降低促銷,民眾對此表示歡迎。這其實也是拯救房地產市場的必要步驟。但南京市有關部門卻一度準備對降價促銷的房地產開發商進行處罰。最有趣的是,公開公布此事的官員抽的是天價煙,穿的是外國名牌衣服,開高級轎車,其親屬也似乎與房地產開發行業有關。這樣的官員代表政府進行的調控,沒有收到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效果,反而引起民眾的普遍反感,拉遠了民眾與政府的距離。
成品油價格調整產生了同樣的效果。隨著國際原油價格大幅度下跌,民眾普遍發出了下調國內成品油價格的呼聲。有關部門最初出臺的成品油稅費改革方案,卻只顧調整稅費,而拒絕調整價格。方案一公布,民眾普遍不滿。還好,相關部門及時作出調整,在稅費尚未調整之前就下調了油價。但是,相關決策部門與民眾之間的隔閡卻已經形成。本來可以惠民的政策,卻沒有收到增進社會團結的效果。
顯然,如果各級政府反復地制造這樣的事件,那顯然不利于全社會增強凝聚力。反思上述政策的決策過程就會發現,這些政策之所以失敗,根本癥結是相關政府部門閉門決策,對民眾的訴求缺乏敏感,對民眾的呼聲缺乏回應。
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凝聚力、團結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經濟面臨困境的時候。但是,團結不是光靠精神動員能夠做到的,真正的凝聚力來自于民眾與國家的休戚與共之感。簡而言之,社會團結來自人人可以參與的民主的實踐。
在經濟下滑的時候,民主具有非常重要的技術性價值。政府要刺激經濟,但是,究竟從哪個方面刺激經濟?政府的財政究竟投入哪些方面?政府應當救助哪些人群?所有這些,都不是顯而易見的,經濟學教科書不可能提供正確答案,財經官員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惟有廣泛的社會參與,透過民主程序審議、辯論、決策。才能夠尋找到這些問題的相對正確答案。
更不要說,這樣的民主程序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政治價值。歸根到底,拯救經濟的時候,效率并不最重要,重要的是政治決策過程本身。假如社會可以廣泛參與,各個社會群體享有平等參與的機會,而這樣的決策過程本身就是凝聚共識的過程,就有助于社會團結。
民主至關重要。可以確信,為應對危機,政府必然要頻繁地出臺各種各樣的措施。但是,看似矛盾的是,在這個時候,政府依然不能忽視決策的民主程序。甚至要更為重視民主程序。民主的決策程序看似費時,但卻是決策正確的程序保證。惟有透過民主程序,讓民眾廣泛參與,各級政府才不會出臺稀奇古怪、讓民眾無法理解、無法接受的政策。政府閉門快速作出的政策,有時看起來雷厲風行,其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
2008年是充滿危機的一年,也是戰勝危機,取得變革和進步的一年。2009年的困難可以想見。從執政理念到執政方式都在穩步變革的政府,以汶川地震和北京奧運為代表的公民參與。以及二者之間的團結,是共渡時艱的前提。而民主是團結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