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輝 高 鵬
【摘要】通過對以電影“鐵道游擊隊”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為藍本改編而成的手風琴曲的詳盡分析,使演奏者和聆聽者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該作品的歷史背景和演奏風格,為熱衷手風琴創作的作曲家們提供一個經典的范例,為廣大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教材。回顧經典作品的藝術成就,從中吸取教益,推動今后的樂曲創作及演奏,是十分必要的。
【關鍵詞】移植 創新 立意 典范
新中國誕生近60年來,手風琴作品創作碩果累累,成績喜人。大量優秀手風琴作品廣泛傳播,歌頌了革命歷史,贊美了幸福生活,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聽。經過幾十年的歲月考驗,一批經典作品深深扎根于廣大聽眾心目中,本曲就是其中之一。回顧經典作品的藝術成就,從中吸取教益,推動今后的樂曲創作及演奏,是十分必要的。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這首電影《鐵道游擊隊》主題歌,因成功塑造抗日游擊戰士英勇無謂的高大形象,抒發中國人民誓死保衛祖國的神圣感情而流傳全國,家喻戶曉,培養了幾代人的民族豪情。音樂家郭偉湘把它移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生動教材改編成手風琴曲,又引伸出了敵人的形象和戰斗場面,加強了戲劇性,成為建國以來中國風格手風琴曲的經典作品之一。
本曲是一首“音畫”式的作品,也可說是一個由手風琴講述的動人的歷史故事。音樂總長142小節。共分六個樂段。讓我們一起走進樂曲,仔細觀察它的內部結構:①引子(1-8小節):微波蕩漾般的顫音,清風送爽般的刮奏,表現出夕陽西下的微山湖上,煙波浩渺,一片幽靜;同時,也象征中國人民的和平生活。②游擊隊音樂主題。前半段(9-23小節):輪指演奏的主題,鄉土氣息,輕松自如,仿佛一個年輕的游擊隊員在自彈自唱,表現出中國人民的樂觀情緒,根本就沒把小日本鬼子放在眼里。后半段(24-42小節):旋律更響亮,猶如一大群游擊隊員齊聲高唱,情緒激昂,對即將來臨的戰爭充滿勝利信心。③敵軍音樂主題。前半段(43-49小節):火車由遠而近,車輪聲、蒸汽機喘息聲、汽笛聲越來越響,越來越近,氣氛緊張。后半段(50-61小節):一個冷酷而呆板的敵軍主題,塑造出侵略者愚蠢而又無比兇殘的野獸般形象,仿佛當年日本鬼子穿著大皮靴,端著大桿槍,一群群貓著腰偷偷向村子襲來,老鄉們驚呼:“鬼子進村了!”的情景。④激烈戰斗場面。前半段(62-89小節):遠遠的馬蹄聲中,“我們都是神槍手,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的歌聲旋律悄然出現。萬山叢中,青紗帳里,游擊隊正在巧妙的打擊敵人。這個游擊隊主題忽而在高音區、忽而在低音區,神出鬼沒。旋風般地快速伴奏音型,表現出敵我雙方你死我活,殊死搏斗的激烈場面。后半段(90-100小節):戰斗進入白熱化階段。我軍沖鋒號吹響了!艱難的上行半音階越來越強地直達頂峰的全曲最高音:游擊隊取得輝煌勝利,敵人全軍覆沒!⑤歡慶勝利(101-111小節):豐滿的和弦重新奏出游擊隊主題,堅定的節奏、巨人般的步伐,充滿勝利的自豪,人民群眾敲鑼打鼓歡慶勝利。⑥尾聲(112-124小節):引子的音調從容不迫的再次出現,晚霞中的微山湖恢復了往日的平靜,游擊隊員安詳的歌聲回蕩在美麗的夜空……
作為以歌曲主題為基礎,通過移植改編成的創作樂曲,從藝術思想說,本曲有三條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第一,選題選得好。器樂曲不比歌曲,沒有歌詞。如何才能使聽眾更好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圖,接受樂曲表達的情感和內容,至關重要,因而選題就更是關鍵。直接創作有標題或無標題的手風琴曲,是一種方法。在已經流傳的優秀歌曲基礎上,移植其音樂主題甚至歌曲內容,改編創作成手風琴曲,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好就好在:已經有了群眾對歌曲的熟悉,改編成手風琴曲后,群眾好理解、易接受,樂曲易流傳。本曲的選題,在藝術思想上有群眾觀點,又有對革命英雄人物的熱愛,又有通過宣揚革命歷史故事感染教育廣大青少年的良好愿望,因而才適合這首歌曲作為移植改編的依據。選題選得好,選對了,形成了本曲取得成功的基礎。這不是偶然的,是與改編者本人的思想高度和藝術修養分不開的。
第二,不受歌曲限制,要發展,要創新。如果在樂器上原封不動地把歌曲“唱”一遍,有什么意思?移植改編,重在把原歌曲沒有說出的“心里話”進一步引伸出來,把原歌曲更深的內涵挖掘出來,加以發展。來自于歌曲,不同于歌曲,又高于歌曲。藝術重在創新,重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創新才有生命,才有自己作為器樂曲的靈魂。
在本曲的原型(原電影歌曲)中,只提到了戰斗,但沒有展開,本曲中,改編者創造出了鮮明的敵軍主題、敵軍形象和行動,然后雙方形成激烈的戰斗,最后以游機隊的勝利告終。這就是對原歌曲的引伸、發展、創新。因而與歌曲不一樣,更吸引人,更激動人心,更具有藝術魅力。
移植改編手風琴曲,切忌受原歌曲限制,必須敢于想象,善于在樂曲中開辟新天地,才能形成新的、具有個性特色的作品,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第三,充分運用各種演奏技巧,發揮器樂曲的威力。唱歌的方法,比較簡單,但器樂曲的演奏方法,則是變化多端、色彩豐富、功能多樣、層出不窮的。多種多樣的演奏技法,創造出多種多樣的音色,表現出多種多樣的形象,這正是器樂的特色,正是器樂曲不同于聲樂曲的得天獨厚的優勢。善于寫器樂曲的作曲家,都不會忽略這一點,揚長避短從而寫出精彩的器樂曲。
當然,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特殊演奏技巧的運用,不能無的放矢,必須緊密結合樂曲內容,好鋼用在刀刃上,技巧和內容結合得恰到好處。某一段音樂,用別的什么演奏法都不合適,就是這種演奏法最好,那就用它!找準了,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本曲中,改編者用顫音演奏法、刮奏奏法表現湖面的微波和清風,用輪指奏法模仿土琵琶的弦樂撥奏聲,用轉調和左右手高低音的對位演奏表現游擊隊的活動和高昂士氣,用抖風箱模仿火車的奔馳與轟鳴的音響,用左手同時按幾個減七和弦低音鍵鈕的奏法奏出機械的節奏襯托敵軍的主題,表現侵略者愚蠢而又兇殘的本性,用旋風般的快伴奏型和半音音階表現激烈的戰斗氣氛等。都是因特殊演奏技巧運用得恰到好處,簡潔而鮮明地表現了內容,從而取得成功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范例。
本曲可說是中國人民抗戰八年艱苦歷程的音樂縮影,體現出中國人民不可侮、侵略者必然滅亡的偉大真理。它不僅是一首藝術價值很高的手風琴經典樂曲,也是一篇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生動教材。
我本人在少年時代和在大學學習的歲月中,就非常喜歡這首樂曲,它不但教給我演奏技巧和對優秀音樂的熱愛,還啟發我認識到音樂以外的很多可貴的東西。在我的多年教學生涯中,反復教我的學生們演奏這首樂曲,也使我加深了對它的理解和熱愛。今天在這里回顧這首樂曲,也是希望有更多的青少年朋友演奏它,熱愛它!
作者簡介:
1.陳輝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 碩士;
2.高鵬河北經貿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