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澤著
暑假期間,金山雜志社組織20多名中小學生到西津古渡采風,孩子們用筆記錄下他們的感受……
——編者
西津古渡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余年。古時候,這兒是連接江南、江北的水陸交通要沖。2008年8月12日,我隨著金山雜志社采風團,來到西津古渡,觀賞古樸的建筑和街景,領略西津古渡蘊含的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
西津古渡行的第一站是“雅苑樓”,這是一座紅磚平頂有著民國特征的建筑,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非常精致優雅,樓中以松、竹、梅為名的“三友堂”,散發出濃厚的文化氣息。
走過“雅苑樓”,來到“待渡亭”。從亭中石碑上那幅古人待渡的壁畫,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西津古渡繁榮忙碌的場面:李白、孟浩然、米芾等文人墨客在這里吟詩賦畫;馬可·波羅、王安石在這里侯船登岸。看似不起眼的待渡亭,卻和西津古渡一起經歷了千年的風雨。
在鋪滿了青石的西津古渡街道上,那手指深的車轍壓痕,錄下了千年古街的繁華印跡。在街的一端,一個特殊的玻璃柜展示臺引起了我的好奇,原來這就是“一眼看千年”了。透過玻璃柜看去,只見里面是原始狀態的西津渡街一級級的道路剖面,最下面的是古代棧道,最高處則是民國時的路面,這其間,是有著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特征的路面,清晰地反映了西津古渡街從古代到現代的變遷,看著它,我仿佛穿越了時光的隧道,邀游在西津渡街的歷史長河之中。
昭關石塔,是西津渡的標志性建筑。在鎮江,說起西津渡,人們多半會想到昭關石塔。如果把西津古渡比作一首優美的古曲,那么昭關石塔就是這其中最重要的音符。昭關石塔始建于元代,顧名思義,它可是由大大小小的石頭砌成的。它的外形也十分獨特:尖尖大大的肚子,頗似一個小瓶子,而下方卻是一道過街拱門。昭關石塔是一座佛教建筑。不論是不是本地人,看見昭關石塔,都會十分虔誠,忠心拜佛。據民間流傳,走過昭關石塔也就代表了向佛祖進行禮拜。所以,從古至今來這里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穿過昭關石塔,我又來到了救生會遺址。現在救生會遺址改造成了救生博物館,據介紹,鎮江救生會成立于清代,是我國古代建立最早的水上救生組織。救生博物館里面陳列著許多文物,有按1/3比例制作的古代救生紅船模型,也有船員的救生衣服。救生會作為一家民間慈善組織,那些船員們義無反顧地救助落水群眾,讓他們擺脫死神的魔爪,真可以稱得上是古代的道德楷模了,無私精神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和弘揚。
在游覽觀音洞后,西津古渡行結束了。雖然西津古渡街長不過幾百米,但這里蘊藏豐富的古渡人文歷史,渾然天成的原生態景觀,深深地銘刻在我記憶中,久久不能忘懷。
[作者系桃園中心小學五(2)班學生 指導老師: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