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興運
1949年4月,大戰在即的上海一片混亂,到處都是逃離家園的人們。忠義堂藥鋪還照常營業,李老板讓一家老小遷回老家,遣散了伙計,自己留下守著店鋪。并非他貪財不顧性命,而是此時還有人會買藥、看病。忠義堂是不會在危難時刻關門的!
這天清晨,急匆匆進來個年輕人,身后跟著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婦人。年輕人抱著個2歲左右的孩子,老婦人哭得兩眼紅腫,斷斷續續地說,孩子是她孫子,現在渾身滾燙,昏迷不醒。李老板給孩子打了支退燒針,就在他給孩子包藥時,孩子醒了,哭著喊餓。年輕人將孩子交給母親,轉身出去買吃的。
過了許久,年輕人也沒回來。突然,炮彈尖利的聲音劃破了長空,一聲巨響后,藥鋪前面轟然坍塌,接著就傳來凄厲的警報聲。李老板急忙帶老婦人和孩子躲進地下室。老婦人憂慮不安地念叨著兒子,淚眼婆娑。
警報終于解除了,李老板擔心年輕人回來找不到藥鋪,便立即鉆出地下室,在廢墟中找到忠義堂的牌匾,立在路旁。老婦人哭泣著,她家里已經沒有人了,兒子是她惟一的依靠啊。
一天過去了,沒見那個年輕人回來。兩天過去了,他還沒回來……50年過去了,忠義堂烏黑的老牌匾依舊懸掛在門額上,只是換了老板。
一天,忠義堂來了位年過古稀的老人,當得知李老板已經作古時,他流露出無限悲傷。新老板問他有什么事,老人喃喃地說自己50年前遺失了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老人流著淚說,他和母親給孩子看病時,孩子餓了,出去買東西的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走了。幾次逃跑都被發現,差點兒被殺,后來又被帶到臺灣……
老板從抽屜里取出一封信給老人說,看看是不是這個?老人打開信,信上寫著:兄臺久等未歸,身后之事在下已悉心照料,老母已葬,藥鋪由貴子接管,惟等兄臺認領。希歸來之日焚紙相告,我心即安。
(摘自《天池小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