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頸椎病;頸三針;二白藥餅
中圖分類號:R681.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08)03-0034-02
筆者采用針刺頸三針和二白藥餅灸的方法,治療頸椎病6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60例均為門診收治病人,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9歲,以40~60歲多見,平均(39.8±0.4)歲;病程最短1周,最長9年.平均(25.5±2.6)月;其中頸型6例,表現為頸痛,活動受限;神經根型14例,表現為頸肩酸痛,手指麻木;椎動脈型8例,表現為頸性眩暈、頭暈、頭痛;脊髓型3例,表現為下肢麻木;交感神經型17例。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手麻、心動過速、心前區痛等一系列植物神經紊亂的癥狀;混合型12例,表現為以上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癥狀同時出現。
2 治療方法
2.1 中藥方 白術500g,白芍500g,甘草100g研粉,裝瓶備用。
2.2 選穴 以頸三針(崇骨、大椎、陶道)為主穴,根據患者不同癥狀綜合分析并加以隨癥配穴。頭痛、頭暈、耳鳴者,配太陽、風池、四神聰;肩關節疼痛者,配肩髃、曲池、合谷;背部沉重疼痛者,配肩井、天宗、外關;手指麻木者,配合谷、外關、后溪透勞宮;胸悶、嘔吐者,配內關、膻中。
2.3 方法崇骨、大椎、陶道三穴,捻轉進針1寸,得氣后平補平瀉,余穴常規針刺。起針后,取適量上述中藥粉末醋調成厚約0.3cm、濕餅狀,用針將藥餅片穿刺數孔,上置艾柱放置于阿是穴(即壓痛點)處,點燃施灸。如灼熱劇烈時,可將藥餅提起,稍停后再灸,直至皮膚潮紅濕潤為止。每穴可灸3~5壯,1次選3~5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3 治療結果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功能恢復)50例,顯效(臨床癥狀好轉,可自理、工作,但功能尚不盡人意者)8例,好轉(臨床疼痛和功能都有所好轉,但不能自理、工作)2例,總有效率為100%。
4 典型病例
王某,女,56歲,于2007年4月6日初診。頸部不適伴雙上肢麻痛及頭暈5年,加重4個月。5年前由于低頭作業出現頸部疼痛,偶有上肢疼痛、麻木。頭暈。近4個月來癥狀加重,口服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遂求治于本科。查體見痛苦面容。頸項壓痛(+),旋頸試驗(+),血壓125/90mmHg;頸椎x片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C3~6椎體前緣見唇樣增生,C5前緣下側見骨贅形成,剩余椎體后緣增生,硬化,鉤突關節變尖,部分前側韌帶鈣化。診斷為混合型頸椎病(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針刺頸三針、肩井、肩隅、風池、曲池、外關、阿是穴。手法采用平補平瀉,留針30min,起針后采用上述的二白藥餅,灸阿是以及大椎穴等穴位,每穴灸3~5壯,1次選3~5穴。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治療1次即癥減輕,5次癥狀明顯減輕,1個療程后痊愈。半年后隨訪未復發。
5 討論
“頸三針”(崇骨、大椎、陶道)依次位于C6、C7、T1棘突下凹陷中,在病變局部取穴,易使針感直趨病所,能直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神經的受壓狀況,消除局部組織炎癥及水腫。大椎穴為督脈、手足三陽經之會穴,針刺大椎可以振奮人體陽氣,增強機體抗御風寒濕邪的能力。崇骨和陶道分列其上下,三穴均位于督脈之上可發揮協同作用。三穴合用,可以補益精髓,疏通清竅,輔以隨癥配穴,能加強通經活絡,化瘀止痛的作用。
“二白藥餅”中選用白術、白芍,稱之為“二白”。腎主骨生髓,腎在五行屬水。而按中醫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培土抑水,白術補脾益氣以抑制腎水的流失,從而可以從根本上治療骨質的增生;白芍酸甘緩急止痛,可以較好地改善患者因骨質增生對周圍軟組織壓迫而產生的疼痛癥狀。近代國內外研究表明:白芍主要活性成分是白芍總苷(TGP),TGP藥理作用廣泛而明顯,毒性低,安全性好,具有抗炎、解痙、止痛、免疫雙向調節的作用。“二白藥餅灸”此種方法利用溫熱,使藥物離子通過皮膚更多地進入機體,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消除增生部位周圍的炎癥、水腫,改善微循環,從而疼痛癥狀減輕、消失,頸椎活動恢復自如。
針刺“頸三針”可補益精髓,疏通清竅,“二白”藥餅灸能有效改善頸椎增生部位的水腫。達到改善微循環,減輕患者的疼痛,針刺“頸三針”合“二白”藥餅灸能振奮陽氣,蠲痹祛邪,是一種標本兼治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