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3月,我被公司安排到下屬一家分公司辦實體,名義上是一個副經理,事實上就是個營銷員。
由于這個實體是利用公司一種副產品開發一種新型保健產品,要想打入市場,非常困難。按當時公司制定的規定,產品銷售實行提成制,費用自理,但由于是新產品推廣,每月補助500元工資。
當我背著樣品一個超市挨一個超市宣傳推銷時,盡管這種新產品手續齊備,營建價值高,有發展前途,但由于是“新面孔”,絕大多數銷售商說“流動資金緊張”,不愿意接貨。最后我求情下話,有點可憐,就答應簽訂合同實行“代銷制”,銷完貨付款,銷不完拉走,沒辦法眼下是買方市場,生產企業多得很,由不得賣方。我說預付些“定金”,回去好“交差”,以便安排生產,他們都答應了,先預付了20%的貨款。
回來后我拿著一沓合同,可一清點訂貨量少得可憐,最大的銷售商只有30件訂單,不到3000元錢,而最少的銷售商只要2件貨,也就200元,統統加起來,不到3萬元產品??射N售商遍布省內外,最遠的500多公里,有的一個地方只要幾件貨。我坐在辦公室估算了一下,光把這3萬元貨送到各地的銷售商手中,差旅費、運雜費等費用就占到我應得提成工資的60%,如果下次再去結賬,其費用至少要花掉95%,一旦有經銷商故意坑你,我這筆銷售買賣肯定是賠本了。
怎么辦?是賠本不發貨,還是賠本也要守信譽?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我跟公司領導說明了情況:信譽是一個企業的命根子,不講誠信的企業產品再好,也沒有市場,做買賣不僅要賺錢,更要守信譽,個人受點損失沒關系,企業信譽是大事,這筆買賣就是賠本也要發貨。
由于是新產品,公司投資進行了宣傳。經過半年的市場“亮相”,這3萬元產品基本上都銷完了。正在這時,我被公司又安排到其它崗位工作,在清理貨款結賬時,這3萬元產品的提成工資不僅全部搭了進去,花在中途費用上,而且還倒貼了1800多元。好在公司最后酌情給我補發了點工資。
由于我此次營銷賠本也要守信用,新產品試銷半年后,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和熟悉,原先的經銷商紛紛跟我聯系,繼續要貨,且批量增加。此刻,我把“銷售接力棒”傳給了繼任者,目前此產品每年增加銷售額1000多萬元。
通過此事,給我的最大感受是,營銷工作不能急功近利,要站得高,看得遠,著眼大市場,也許今天的賠本和守信,就是明天的收獲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