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晚,萬眾矚目的“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舉國歡騰。陜西省千陽縣12萬人民更是沉浸在無比的自豪和喜悅之中,山城處處喜氣洋洋,大家相互傳頌著一個共同的名字——張育林。因為擔任這次發射場系統總指揮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國防科技大學校長張育林將軍,就是陜西千陽人。筆者也在欣喜中趕到張育林的家鄉進行了采訪。
父親打柴供他讀書
張育林1959年出生于千陽縣南寨公社閆家村大隊一個貧困的家庭。1978年以優異的成績由千陽中學考入國防科技大學液體火箭發動機專業,先后在校取得該專業工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84年7月起在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從事液體火箭發動機動力學與控制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工作。1988年獲浙江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后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曾相繼擔任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系主任;國防科大北京研究院院長;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和基地司令員;2008年7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校長。
9月24日,秋雨綿綿,筆者經多方打聽,在南寨鎮鄧家塬村找到了張育林的姐姐張玉琴,夫妻倆正在調試著電視機,準備收看“神七”發射的盛況。
張玉琴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提起弟弟張育林,她滿臉的自豪和喜悅,談及“神七”發射,她顯得十分激動。她說,弟弟性格內向,比較靦腆,小時候常受別的同學欺負,但他在學習上卻毫不含糊,從小好學上進,經常手不釋卷,就連吃飯的時候手里也是拿著書本,有時父母不忍心就趕他到村子里去玩,可他卻爬上家門口的杏樹躲在樹杈上又埋頭讀書。
提起育林讀書的事,張玉琴說,那時兄妹們多,負擔重,家里很窮,奶奶起早貪黑搖著紡車替別人紡線艱難度日。后來為了生計,父親主動到離家30里外的北山上做山莊,經常上山打柴賣,她和妹妹玉萍也利用星期天幫父親砍柴,上山挖藥,用換來的錢稱鹽倒油,供弟弟讀書。弟弟考上大學那年,父親打了一車柴賣掉后母親給他縫了一條棉被,將他送進了大學。大學期間,弟弟為無錢買一本英漢字典犯愁,她從來信中得知后就給弟弟寄去了錢。弟弟也十分爭氣,勤奮好學,從讀書起就一直擔任班干部,經常考百分,大學期間還經常領到學校的獎學金。
采訪中,張育林高中時的同班同學、千陽縣畜產局干部謝忠貴說,張育林高中時一直擔任班長,學習成績非常好,經常是班里的第一名,特別是對物理、化學課非常喜愛,這為他大學深造和從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村支書圓了大學夢

從千陽縣城驅車北上到千陽第一大塬南寨塬,筆者找尋到了張育林的故居——閆家村。張育林的老家坐落在村委會院子的西隔壁,院門上鎖,透過門縫只見院子里孤零零的三間土坯房,已十分破舊,幾堵土墻圍成的院內雜草叢生,屋頂的瓦上長滿了瓦松和一些不知名的野草,顯示著歲月的滄桑。
隨行的張育林少時的好伙伴、閆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應龍說,他家和育林住在一個巷道內,他倆從讀初小、小學到大寨“五七”學校都在一個班。那時育林家境困難,寫字用的本子是自己用紙訂的,墨水是用墨水精加水兌成的,下雨天連一雙雨鞋都買不起,穿著泥屐,但他學習卻相當好。但由于時值文化大革命,育林在縣城千陽中學讀完高中后,沒能考成大學,只得回家務農。回村后,他向大隊黨支部遞交了一封信,信寫得非常感人,說他決心“扎根農村六十年……”,支部還在全體社員大會上念了這封信,他也很快被吸收為中共預備黨員。幾個月后,張育林被大伙推選為大隊支書,他當支書當得很不錯,張應龍回憶說,育林經常帶頭在黃土地上揮鎬舞锨,在他當村支書的一年時間里,閆家村無論是莊園建設,還是農田基建,樣樣工作搞得都比其他村好。第二年國家恢復了高考制度,張育林又實現了他的求學夢,那一年閆家村考上了四個大學生,張育林的成績最好,他被優先錄取到了國防科技大學。
母親心中永遠的驕傲
巧遇張育林的母親趙鳳肖回千陽探親,筆者聞訊在縣城找到了她,這位73歲高齡的母親精神很好,不巧的是她喉嚨發炎,只簡短地談了幾分鐘,但英雄母親無不流露出心中對兒子的喜愛之情。
張育林的母親生育了六個子女,育林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二女兒初中畢業那年在生產隊勞動時遭遇車禍意外傷亡,由于家境貧寒,老人無奈將另兩個女兒抱養給他人,身邊只留下了大女兒玉琴、三女兒玉萍和育林兄妹三人。老人解放前沒有上過一天學,解放后在政府組織的掃盲班里讀書,她聰明好學,吸收知識非常快,也深感沒有文化知識的苦難,她也因此把全部的希望都傾注到育林身上,兒子也非常爭氣,對此老人十分欣慰。

采訪中,張玉琴說,育林從小就十分孝順,大學期間領到的獎學金從不亂花一分錢,每月還省下20元錢寄回家中補貼家用。參加工作后還經常回家看望父母,購買營養品、衣服、皮鞋等孝敬父母。父親去世后,弟弟特意在千陽縣城為母親買了一套單元住房,并多次回家看望母親。“神六”發射前,張育林回家探親,特意將母親接到酒泉,讓老人安享晚年。張玉琴說,弟弟每次回家都不忘給父親和奶奶上墳,有時回不來就電話囑咐她們姊妹給父親上墳。今年“五一”,弟弟回家只呆了短短的一個多小時,去給父親和奶奶上了墳,回老家看了看就走了。
張玉琴還說,育林也很關心村上的公益事業,村小學改建時,他托人捎回了1200元捐給了村上。弟媳李東旭也在北京從事航天科研工作,曾在“神六”發射中擔任監控工作。25日上午玉琴看望母親時,母親告訴她,弟媳打電話說今年繼續參與“神七”的發射,讓他們晚上注意收看。
采訪結束時,張玉琴告訴筆者,弟弟是母親心中永遠的驕傲,每每提起育林,母親臉上總是堆滿了笑容。她也為有這樣一位弟弟而感到無比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