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打算寫一個東西,名字叫做《一個有思想的嘴巴》,寫了一部分,沒寫完。今天繼續寫一點,不知道是否受歡迎。
嘴巴的功能一是入:吃東西,二是出:說話。從吃東西的行為來說,與嘴巴直接合作的是胃。但是,嘴巴和胃的關系并不簡單。很多時候,嘴巴和胃是對著干的,兩者的關系并不總是和諧友好。
最初的饑渴感覺來自胃和大腦,胃便會產生被食物或水填充的欲望。在這個時候,嘴巴是被動的,像一個接受命令的士兵。但是,當胃的要求基本得到滿足后,嘴巴便開始按自己的意思行事了,嘴巴的味覺像一個任性的孩子。
這個任性的嘴巴,為了滿足味覺的愉快,即使有口腔潰瘍,或者牙痛,還是會在味覺的驅動下,源源不斷地將食物送進胃里。嘴巴與胃的矛盾,一是表現在胃不想要的時候,嘴巴還在輸送;二是,嘴巴很挑剔,或者很虛榮,胃卻毫無所謂。胃從來不對食物是否美味提出要求。很多嘴巴吃得津津有味的東西,胃常常不屑一顧,胃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有沒有營養。當嘴巴陶醉于燕窩、鮑魚、魚翅之類所謂極品美食的時候,胃也許一點快感也沒有。一塊鮑魚的碎末進入胃中,同一個雞蛋的碎末沒什么兩樣。在這種時候,胃對于嘴巴的要求常常只在牙齒:嚼得碎一些,讓我省點事。
當嘴巴的味覺任性地放縱自己,源源不斷地向胃里運送食物,不加節制地大嚼大咽時,口腔產生的快感不一定能使胃同樣獲得快感,反而會一點一點地開始抗議。因為,無數種美味在嘴巴里面是不同的,嘴巴常常貪婪地要享受更多美味的重復和新鮮刺激。但是,通過咽喉的美味,對胃來說幾乎都是一樣的,只有多與少的區別,好與壞的區別已經不再突出。如果嘴巴執意胡來,最終的結果是胃的堅決抵抗。
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胃和嘴巴是一對經常互相埋怨的搭檔。嘴巴的味覺往往缺乏克制力,總是埋怨甚至悲嘆胃再也裝不下什么東西了。而胃更像一個有原則的老實人,非常地現實地表達對味覺胡來的反感。而且,胃總是千篇一律用它的酸性液體對付嘴巴送來的各種食物,一視同仁,不偏不倚。不管吃進的是粗茶淡飯還是山珍海味,一旦發生惡心嘔吐的狀況,嘴巴吐出來的那些東西,那些經過胃部處理的食物初加工產品,都是同樣的酸臭味。
所以,為了食物而花費大量金錢,主要是滿足嘴巴的欲望。金錢帶來的嘴巴快感,對于胃來說,并不那么重要。當胃對于嘴巴鋪張、貪婪行為的抗議長期得不到解決,得不到制度化的落實,人不光會發胖,還會產生各種疾病,什么脂肪肝、高血脂、糖尿病、痛風等等。你要么去花錢健身減肥,要么花更多的錢去治病。何苦?為什么當初不聽聽胃的意見!所以,嘴巴這個特殊的人體部件,經常成為其他部件既需要又痛恨的對象。常言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當然,嘴巴有時候也會照顧一下胃。在它不那么貪婪的時候,一般會把食物嚼得比較細碎,方便胃的下一步工作;有些明顯對胃不好的東西,例如釘子,嘴巴也會吐出來。但我懷疑是因為釘子不屬于美味,缺乏味覺的誘惑,否則,嘴巴也很可能把釘子吃進胃里。如果嘴巴犯了錯誤,例如吃得太咸,胃就會要求更多的淡水。這時候,嘴巴也會乖乖地聽話,仿佛是表達一個歉意。
在嘴巴和胃的關系中,有一個中間角色,那就是大腦。但是,大腦在處理兩者關系的時候,常常搖擺不定。例如,當饑渴出現,大腦要求嘴巴趕緊吃;當胃已經吃飽,但還有食物剩下的時候,大腦也經常發出不要浪費的指令,要求嘴巴繼續吃。“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有點這個意思。當你想到苗條的身材,或者健康的身體,大腦又經常發布命令:不要再吃了!但這個指令能否抵抗味覺的原始誘惑,又很難說;當饑渴和高價標簽同時出現時,大腦也往往會否決嘴巴的選擇;當瘦身的念頭強大到殘酷地忍受饑餓的時候,嘴巴和胃隨時都會造反。
復雜的是,大腦關于吃還是不吃的指令并不是截然分開的,它經常是兩個指令同時發出,會讓嘴巴和胃無所適從。大腦發出吃或不吃的指令時,有時也管不住嘴巴和胃。比如食物很難吃,大腦命令一定要吃,也不一定吃得下。再比如大腦命令不能吃,嘴巴和胃也不一定聽話。這是本能與理智的較量,欲望和理性的抗爭,誰能占上風?因人而異。
(責編:寧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