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回歸紀念日,港人紛紛許愿,有人期望政府采取措施紓緩通脹,有人要求政府減免油稅,有人敦促就最低工資立法,有人呼吁關注低收入家庭及長者生活……由此可見,民生問題始終是港人最關注的焦點,并日趨嚴峻。
事實上,通脹持續惡化,加上油魔肆虐,以致百業凋敝,怨聲四起。在回歸紀念日當天,香港又是百物騰貴:離島6條航線加價,最高加幅逾20%;的士司機請愿,要求落表加2元;數10條專線小巴亦正排隊等加價。各項公共服務爭相加價,勢必引起連鎖反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高通脹及高油價猶如兩條絞索愈纏愈緊,市民俱有窒息的壓力。據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最新民意調查顯示,僅3.3%的受訪者表示滿意特區政府的表現,較5月大幅下降了17%;表示不滿意的則有17.9%,上升了14.5%。因此,特區政府宜盡快推出針對性的紓緩措施,以化解民憂。
高通脹全球同步
值得注意的是,通貨膨脹的全球同步性。就在有關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已在2008年首季步入衰退的同時,通貨膨脹在一系列國家顯著惡化。2008年4月4日,印度政府公布,截止3月22日的一周,零售物價指數較去年同期上升7%,為2004年12月4日以來的最大周升幅。同一天,菲律賓統計局公布,3月消費者物價較去年同期上漲6.4%,達2006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韓國的3月通脹上升3.9%,連續第4個月超過韓國中央銀行的目標。歐元區通脹持續超過歐洲央行的目標,“歐元區未來通脹指標”從1月的109.7升至2月的110.5,為7年半來新高。瑞士3月消費者物價受高油價帶動,將通脹按年率推高至2.6%,創1993年10月以來最高水平。在南美洲,智利的2月消費者價格指數升至8.5%,創12年多來最高紀錄。

當外部經濟環境和條件變得困難時,香港經濟結構的弱點就更加清晰地表現出來:作為一個小而高度開放的經濟體,香港承受外部經濟打擊或沖擊的能力比較弱。本文作者曾在本欄寫了一篇題為《香港百業掀加風,通脹會否成“海嘯”》的文章,指出香港通脹正在持續惡化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近日統計處的數據正驗證了這一觀點,5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按年升5.7%,高于4月份的5.4%。5月通脹創新高,主要由于私人房屋租金、旅游費用及外出用膳費用升幅擴大。其中食品價格升幅最大,有近兩成。而私人樓宇租金成為“火車頭”,錄得8%的10年以來最高升幅。至于外出用膳的費用,升幅高達6.4%,是1995年以來的最高升幅。月內食品價格升19.2%,其中肉類普遍上升五成,升幅顯著的食品包括豬肉(升56.8%)、牛肉(升50%)、罐裝肉類(升4 5 . 7%);而米價升近四成,較4月24.5%顯著擴大;另外,食油上升三成六,其它肉類升三成,淡水魚升二成三。此外,電力、燃氣及水費上升近7%。商品及服務價格和租金上漲,反映香港經濟持續高于趨勢的增長,令需求增加,增添通脹壓力,使加價熱潮愈演愈烈。
油價沖擊雪上加霜
國際油價直撲每桶144美元,以致物流、航空、交通運輸等行業岌岌可危,無奈飛機、小巴、輪渡、的士齊加價,港人在節衣縮食的情況下,還要承受出行費用的增加,自然也怨聲載道,這無疑使香港雪上加霜。
香港有專家表示,油價飆升令香港物流企業成本上升15%至20%。由于運輸業是一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行業,在香港注冊的物流企業超過3萬家,即便油價大漲物流企業也不敢貿然上調運費,因此油價飚升給物流業帶來的沖擊是致命的。以40尺的貨柜箱為例,從東莞運到香港一般收費2500元,而每臺貨柜車柴油費至少要700元,給司機的人工要700元,路橋費用要400元,還有其他管理費用等數百元,顯然,老板已經無錢可賺了。
油價高企使航空界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國泰航空7月2日發出歷史上第2次盈利警告,令其股價急跌6%。今年航空油料現貨價較2007年支付的平均價格高93%,大幅超出燃油附加費收益可抵銷的限度。
自年初至今,柴油零售價已上升了24%,以至油價占運輸業的成本由2年前12%上升至30%。特區政府宣布寬減歐盟5期柴油稅,但對業界而言,可能只是濟一時之急,治標不治本。
股市樓價雙重壓力
面對美股弱勢、油價高企、美元疲弱及高通脹等多重外圍不利因素,港股風聲鶴唳,恒指6月3 0日報收22102點,半年累計下跌5710點,跌幅逾20%,是歷來表現最差的半年,市值蒸發4.3萬多億元。
而與股市唇齒相依的樓市則經歷了先苦后甜,受美國次按和股市調整,以及近日銀行的加息潮影響,半年間樓市雖經歷2次調整,但港股持續低位反復,加上按息維持歷史地位,吸引投資者轉投樓市,資金涌入物業市場,業界人士預料,將進一步推高樓價。據中原6月份的城市指數(CCI)預期將達72點,總結半年樓價較去年底累計升約10.2%。預計2008年下半年香港進入減息周期,美國仍將進一步減息,對香港樓市有利,市場預計2008年住宅價格的升幅約15%~20%。從過往數據分析,香港樓價與租金的關系較為密切,預計私人住宅租金將持續上升,仍為推動香港通脹的主因之一。無形中增加了工薪階層家庭日常生活開支,令低收入家庭百上加斤。另一方面,2008年全年再有差餉寬減措施,同時公屋也獲減租1個月,可再次降低住屋的開支,雖有助緩和通脹,但壓抑不了通脹上升的趨勢。
習近平訪港送大禮紓民困
筆者在撰寫此文時,恰逢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港。他宣布了一項令人振奮的消息,國家商務部稍后將與特區政府簽定協議,讓香港服務業進入內地,特別是進入廣東省,為香港服務業提供新的機遇.習近平表示,今后只要對香港發展有利、對改善民生有利的事,中央都會積極予以支持。
習近平在會見曾蔭權時,主動提及關注香港通脹問題對市民生活造成的負面影響,并再次慷慨承諾,中央將有措施協助。他蒞臨香港,3天行程安排得十分緊密,其中包括走訪了2個家庭,親自直接深入了解民情,令港人既感動又溫暖。
2003年內地與香港簽署的CEPA為香港服務業帶來莫大裨益,第一階段開放了18個服務行業;到2007年,與內地達成協議的市場開放措施共有40項,涵蓋服務行業由27個增至38個。 CEPA擴大香港服務業的開放領域,長遠將加快兩地服務業的融合,不僅為服務業北上創造新的機會,也將對紓緩失業和改善民生有積極作用。

此次將簽署的協議讓香港服務業進入廣東,是一個新的機遇,大大方便了香港服務業拓展新市場,港粵兩地以往前店后廠的聯合經營模式,現在已經融為一體。廣東的機場服務、信息技術服務、專利代理服務、商標代理服務、職業介紹服務、文化娛樂服務、人才中介服務、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考試等領域,容納了香港服務業,取得了重大發展,為融入國際市場發揮積極作用。香港服務業放寬進入內地,同樣也允許內地的企業、服務業來港經營。
習近平送來的大禮是政策方針,要變成經濟成果,還須全港共同努力,從政府部門到各服務行業,必須把握機遇,在高通脹、高油價、弱股市、加價潮的風雨中,嚴陣以待,集中力量研究更完善有效的應對方法,真正做到“福為民開”,使港人對政府及經濟環境滿意率重回高位。總之,中央屢屢送禮鼓勁,香港還需自強和加油。
本文作者于今年7月4日至8日參加了由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舉辦的“攜手共建——知名僑資企業家四川行”活動。參加此行的20多位僑資企業家均在此次抗震救災斗爭中作出了杰出貢獻。活動結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王歧山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親切會見了僑資企業家的代表。圖為王歧山副總理與本文作者(左)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