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英國倫敦馬里勒伯恩大街的杜莎夫人蠟像館,以創始人杜莎夫人的名字命名。杜莎夫人1761年生于法國,6歲就開始跟當時的蠟塑大師菲利浦·柯蒂斯學習制作蠟像,17歲時她制作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蠟像栩栩如生,從此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法國大革命爆發后,他接受了為大革命中被處死的人翻制塑像的任務,成功地塑出了路易十六與王后以及大革命時的領袖羅伯斯庇爾被砍下的頭顱,還有馬拉等革命人物被殺的尸體。這些歷史的記錄就存放在現今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的展廳里。

1802年,杜莎夫人帶著她塑制的蠟像離開法國前往英國巡展,在英國取得了為當時英國國王及社會名流塑像的特權。1835年,74歲的杜莎夫人不堪忍受奔波之苦,在倫敦建立了杜莎夫人蠟像館。她的后人繼承了她的蠟像制作技藝,而且越做越精,內容越來越豐富,蠟像館也不斷擴大,每年吸引著數百萬的觀眾前來參觀。甚至民間流傳著:“不參觀英國蠟像館,等于沒來英國”的說法。
以名人蠟像為主色調
世界蠟像館的陳列內容與形式有很多相通之處,大體都是通過蠟像作品展示蠟像藝術。因此,蠟像館陳列的主要內容,主要是人物蠟像,而人物蠟像又選取了中外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體育、藝術界中的名人。
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的陳列內容分為: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故事、電影天地、體壇名將、名人聚會、偉人殿堂、恐怖魔屋、樂壇至尊。在這些內容中展示了近300尊世界名人的蠟像。在這些人物中,有世界文豪英俊瀟灑的莎士比亞,留著八字胡須、相貌平凡的狄更斯,健壯魁梧的雨果,聰明睿智、身體消瘦的伏爾泰和《白雪公主》的作者安徒生;還有英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及使英國成為稱霸全球的“日不落帝國”的維多利亞女王、現代的伊麗莎白英王室一家,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撒切爾夫人及法國皇帝拿破侖和叱咤風云的各國首腦們。例如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美國前總統林肯、現總統布什等等。除此之外,最為吸引人、引發人們無限樂趣的是那些影星、歌星、球星們。他們中有風靡了幾代影迷的瑪麗蓮·夢露,她披著閃閃發光的金發,蔚藍色的大眼睛顯得自然嫵媚明亮,還有更多的是當代時尚的人物如麥當娜、貝克漢姆、帕瓦羅蒂、多明戈、喬丹、貝利,近乎80%的蠟像是當代名人和熱點人物,即老百姓正在關注或關注過的人物蠟像,這些人物蠟像構成了杜莎夫人蠟像館陳列的主要內容。
在杜莎夫人蠟像館的陳列中,大多是純粹的、獨立的藝術表現,注重的是趣味性、娛樂性和參與性。例如:當觀眾走進蠟像館大門時就會鬧笑話。觀眾看到一位身穿燕尾服,笑容可掬的侍者,站在門口迎接自己,為了表示禮貌,來賓都向他笑笑、點點頭。奇怪的是這位侍者仍是一副笑臉,對人們的示意毫無反應。人們仔細端詳才如夢初醒,原來是一尊蠟像。在名人聚會的陳列中,展示有人們青睞的影視界的俊男靚女,吸引人們與之合影,創造了一種興奮的氛圍;在恐怖魔屋的陳列中,不僅在昏暗的燈光中展出著各種各樣的刑具、斷頭臺、絞刑架,還有受刑人的蠟像。有的身陷囹圄,有的被套上絞索,還有的被砍下血淋淋的頭顱。被施以電刑的人還發出撕心裂肺的慘叫,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烈刺激,在原本已經很恐怖的環境里,還時常有真人扮演的“魔鬼”朝觀眾撲來,精神脆弱的人還真夠受的。
杜莎夫人蠟像館有時還讓蠟像置身于某種環境中,并使觀眾與之互動。例如以投影的科技手段營造出足球場的氛圍,讓觀眾身臨其境,足球投放在觀眾腳下,觀眾臨門一腳,球進了,投影儀在聲光電的操控下,使“足球場”響起歡呼聲,觀眾正當余興未了之時,走出“球場”之后還能遇上“小貝”等青睞人物蠟像與之合影,使參與性的造景達到高峰。
在陳列形式的設計中,杜莎夫人蠟像館較講究的是聲、光、電的運用,尤其是燈光的科學合理運用。通過調整光源的冷與暖、集中與分散、強與弱來實現自由布光。燈光的滑軌可讓燈光無論是增加、減少還是移動,都簡單靈活、操作方便。通過各色濾紙鏡面還可以改變燈光的顏色和強弱,似乎也可用燈光的變化來銜接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連帶關系,蠟像館科學合理的布光,讓原本靜止的蠟像顯得格外具有神韻并充滿活力。
此外,參觀后的尾聲中還安排了一個特別的娛樂形式:觀眾乘坐在定時移動的小火車上觀景出展廳。5分鐘的娛樂小火車,可以讓觀眾坐在火車上一邊前行一邊觀景,似乎是讓站累了的觀眾可以小歇一會兒,讓人們坐下再觀賞一個個有趣的蠟像和英國歷史故事的背景。正是這個娛樂小火車,起到了為觀眾送行出場的作用。
逼真:蠟像藝術的靈魂
蠟像藝術和技術最重要的要求是逼真。蠟像的逼真要求第一印象中就要確定像還是不像,這種第一印象所看到的就是“形”傳達出“神”,而這個“神”,不是平面形象所能表達的。蠟像藝術的寫實,為了表現人物個性,也會有一些取舍、概括、升華和減弱,它的技術處理則要求不露痕跡。處理好藝術和技術的關鍵環節,方可達到最佳效果。這兩者結合的好壞,決定著蠟像作品的成功與否。
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的藝術和技術水平是上乘的。首先,蠟像表現在像上。不用說是誰,只要你在媒體上見過并記住了模樣的人物,在蠟像館里一眼就能認出來,蠟像做到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其次,蠟像的表情、形態自然鮮活。鮮活的蠟像,給人的感覺總是在不停地運動,其神態、表情、骨骼、肌肉、皮膚質感像鎖不住的生命在各細部都有所表現,似乎在表皮內部滾動、起伏,時隱時現,有一種自然的美。杜莎夫人蠟像館里,刻意塑造了幾個美女,暴露著仿真的皮膚,突出了女性肌肉的平滑和細膩,表現著圓潤、美麗和豐滿,姿態充滿青春活力,表情流露出一種溫馨和諧,吸引了眾多男士們排著長隊駐足合影留念。美女蠟像的藝術和技術水平的確較高。當然,并不是在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中的每一尊作品都是精品,但有這樣的精品藝術蠟像,可烘托起整個蠟像藝術和技術水平,表現技術和藝術水平的強悍。第三,黃皮膚的制作技藝不斷提高。以往的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里,黃皮膚人種的蠟像較為遜色,亞洲人的面部輪廓與歐洲人的面部輪廓相比較為扁平,加之膚色掌握有難度,通常不太像,現在,在杜莎夫人蠟像館里的亞洲人蠟像創作技術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雖然沒有亞洲人自己掌握自己那么理想,但不再有混血蠟像的感覺了。蠟像人體的毛發、汗毛孔皮膚紋理雖無細節,但總體看上去的感覺比較自然。
經營理念和娛樂主題
杜莎夫人蠟像館的經營理念和娛樂主題思想是十分鮮明的。200多年的經驗積累,讓該館緊密圍繞著經營而構思和設計,杜莎蠟像館根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層次的觀眾需要,對陳列路線擺放什么、經營什么、什么時候出現哪些人物、哪些內容,怎樣利用現有的面積和條件,什么時候出現動態的場景,以及出現的蠟像怎樣能形成既有變化又相融洽的共享空間,怎樣引發觀眾必經小賣部掏錢,如何調動觀眾的娛樂興趣等等方面,頗下了一番大功夫。
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展廳的空間配置讓觀眾正好摩肩接踵地欣賞、拍照和留影。既不過于擁擠,又不使人感到稀疏,這種空間的配置是鑒于長期的經營,對觀眾數量和流量都十分清楚的情況下設計的。
在陳列人物的選擇上,該館既選擇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當然,大多數是“觀眾想看哪個人,蠟像館就塑哪個人”。這是杜莎夫人蠟像館選擇人物構思設計的一個重要思想和經營原則。當然,在擺放位置上作了一些巧妙處理,褒貶也自在其中。
在英國杜莎夫人蠟像館的構思和設計中,念念不忘經營的理念。因此,每逢參觀到一個高潮,必會出現一些售書亭、紀念品小賣部、咖啡屋、餐廳等類似的消費區域,讓興奮的觀眾滿足求購欲和得到充分的休息。